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13: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8:12
曹文轩的《鸟船》一共五个章节
《鸟船》讲述了一只被暴风雨吹断缆绳搁浅于芦苇丛中的小船在大鸟的帮助下重回家园的童话故事,属于曹文轩纯美绘本系列。本文将对此绘本的图文内涵做细读分析。
一、序幕——时间的错位
图画书的封面图文高度对应地直接揭示了“鸟船”的意义。在平静的水面上,五只白羽红嘴大鸟展开翅膀,抓住一根桅杆,牵引着一只小船向前飞行。旁边注以“鸟船”两个竖排大字。能指和所指非常清晰。鸟船者,由鸟牵引的船。但是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鸟为何去牵引船等一系列疑问,则成为了开启阅读的动力。
在封面上,套系名“纯美绘本”以乳白蜡封造型配以红色小篆出现,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时也给整本书奠定了一种纯洁美好的审美基调,向读者传达了创作者的审美态度,也规定了这本书的讲述适宜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情绪。
这本书的前后蝴蝶页完全相同,描绘了一片安静的芦苇丛生的水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乍看之下,近景是两边都长满芦苇的岸边小路,中间偏右有一小块缺口,中景是一条宽阔的大河,远景是蓝天下的一片芦苇荡,左侧边缘还有一块陆地,水天相交之际在页面的正中偏上。从读者的视角出发,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我此岸,对面是芦苇荡的感觉。画面的左下角是一只蓝色的翠鸟在芦苇丛中闭目养神。通读整本书,再看前后完全一样的蝴蝶页,也许可以理解其寓意为故事从平静开始,最后又复归平静。但以笔者的理解来看,创作者对蝴蝶页对于故事内容的贡献设计不足,除了交代场景,铺垫宁静气氛之外,尚可以有更多作用有待开发,尤其是后蝴蝶页,可以交代或者延展的部分应该还有很多,但仅仅用完全相同的画面来交代,显得过于草率了。
蝴蝶页之后通常是大书名页,这里却多出了一个对开页,左侧空白,右侧圈出一个方框,方框里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月夜,皎洁的月光下,两只白羽红嘴大鸟在一只小船上交颈而眠,船上的两样重要道具桅杆和缆绳被突出的处理,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应该是故事进行到中间才会出现的场景,在书名页前出现,可以说是延续了封面图文意指的路线,进一步阐释“鸟船”是有鸟住在上面的船,依旧可以起到引导阅读和铺陈气氛的作用。从满版的蝴蝶页到大片白色只有一个小画框的对开页,观看范围急剧收缩,这种对比造成了聚焦于观看对象的效果。如果说蝴蝶页介绍的是故事发生的舞台,这个页面则像是主要角色出场。
接下来进入了大书名页,故事的主人公——被一条缆绳拴在木桩上的小船——正式登场,显然这是一只有主人的小船。水面平静安宁,天空高远,画面中只有船,没有鸟,时间回到了小船尚未和大鸟相遇的时间点。此时的大书名“鸟船”再次出现,却和封面不一样,能指与所指并未一致,这里的小船是尚未成为鸟船的鸟船。大多数图画书是顺序讲述的,在《鸟船》的一开始,创作者通过封面(故事结局)、蝴蝶页(即将发生故事的舞台空间)、白色小画框对开页(故事的发展部分)、大书名页(故事正式开始之前)营造了一个不常见的跳跃错落的时间顺序。
二、第一幕——流离
在充分的铺垫之后,故事拉开了帷幕。仿佛一出舞台剧,一上场就有着丰富的音响效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小船的缆绳断了,失控地漂流开去。但小船并未走远,它只是漂到了对岸,并且被芦苇遮蔽搁浅在岸边。主人对面呼喊,却无法看见小船,小船可以听到,却无法发声。有趣的是,寻找小船的主人是个男孩子,或许也只有孩子才会大声呼喊一只没有生命的小船吧,又或者正是因为男孩子的呼喊,才让小船因为听到而具有了童话人格。客体的生命,往往是主体的主观赋予,如果不存在主体的诉说,也就不存在客体的倾听。所以从这里开始,小船可以听,可以想,可以感了。
并且,当我们再次观看小船所处的位置时,我们赫然发现,这就是蝴蝶页为我们展示的场景,也就是说,观看者处于岸的这边,小船来自那边,相对于小船的家来说,我们这里才是对岸。而这个视角,实际上从大书名页和第一页来看,是一个巨大的转换。大书名页上,观看者所站的位置是小船这边的岸上,第一页狂风暴雨之夜,观看者眼睁睁地看着小船漂离了岸边,而在这一页,我们则站在了对岸。如果是电影镜头,我们的镜头发生了180度的转向,如果是舞台,这应该是一个能够180度旋转的舞台。镜头的转换或者是舞台的转换,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构成图画书阅读的特殊效果,无论是在交代场景还是在营造气氛中,都值得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
接下来,小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冷清孤单的夜晚,它的旁边一直有两只翠鸟相伴,并且在这里筑巢生蛋,可是翠鸟并没有与小船交谈,他们只是旁观者。有一天,几个孩子从芦苇中钻出来,从他们的衣着上看,这还是盛夏时节,他们找来竹竿,“竖立在”船头当做桅杆,用红色的衣服当做风帆,玩起了“海盗船”的游戏。此处,笔者不得不提出几点疑问,首先,从男孩子们的着装来看,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当下,有一定的历史感,虽然不算是古代,但也不会是近年的事情,水乡孩童是否对“海盗船”这一明显的带有西方文学特征的词汇熟识;第二,红色衣服挂在桅杆上更像是旗帜而不是风帆,如果是海盗船,似乎更应该是穿白色衣服的男孩把衣服做成白帆才更符合我们一般对船帆的想象;第三,从芦苇倾斜的方向上看,风应该是从左侧(西边)吹来,而风帆却飘向同侧;第四,盛夏怎么会吹西风?
七个男孩一直玩到太阳落山才回家,文字中的“该回家了”,和图画中通过镜头移动透露出的对岸的村庄房舍,都烘托了小船的寂寞,并且暗示了小船“回家”的心愿。男孩子们走了,留下了一顶斗笠和一根竖在船头的桅杆,后续,这根因游戏而存在的竹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必须指出的是,这么重要的道具,在画面交代上并不清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船的船头船尾都是由三块木板拼接而成,木板之间留有缝隙,但是这根竹竿并不是插在缝隙之间的,而是仿佛穿透木板立在船头,这显然是男孩子做不到的,而前面也没有任何信息交代小船船头的木板上有这样一个可供插入竹竿的空洞。由于竹竿是一件关系到故事最终结局的重要道具,它必须结实,必须非常牢固地固定在小船上,才能让故事合理发展,所以这里凭空出现的“洞”显然是一处绘画上的“漏洞”。
三、第二幕——高邻
一对白色大鸟飞来了,这时从芦苇的方向判断,开始刮起了东风。大鸟在小船上安了家,并且筑巢做窝,产下鸟蛋,孵化出小鸟。
这一幕由两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有四个对开页。
第一小节的四个对开页画面动感十足,色彩饱满,用大鸟一家的甜蜜温馨冲淡了小船的孤单寂寞。小船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现在不仅能听,能看,还能有节奏地摇动船身哄小鸟睡觉。
第二小节的四个对开,进入了故事的*。大鸟出去捕食时,来了一只狐狸,小船先是用晃动身体惊吓狐狸,然后用抖动船身将狐狸掉落在芦苇丛中,再用断掉的缆绳在空中飘舞呼唤大鸟,最后甚至在狐狸扑向小鸟时用缆绳“高高扬起”,“在空中猛一抽,发出啪的一声脆响。”这样的保护和抗击显然是奏效的,因为“狐狸大吃一惊,慌忙跳下船去,钻进了芦苇丛中”。此时文中交代,在远处觅食的大鸟心中产生不安的感应,正在急忙往回赶,所以并不是大鸟赶走了狐狸,而是勇敢机智的小船用晃动身体和扬起缆绳吓走了狐狸。狐狸钻进芦苇丛后,缆绳还在空中不住地飞舞。此时大鸟才飞回来,厉声尖叫,彻底赶走了狐狸。此后,缆绳才慢慢软下去。但是,此处画面显然与文字不符。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表现的是大鸟已经飞回来,狐狸才从小船上仓皇逃走,缆绳已经软了下来,很明显是回巢的大鸟赶走了狐狸,挽救了小鸟。
这一小节的四个对开页中,三个都有背景,只有第二个对开是抠除背景,在白底上只留下了小船、船上的小鸟和贪婪的流着口水的狐狸。竹竿高耸,缆绳高飞。这一页之所以扣除背景,有可能是因为文字量较大,为了排版方便,同时也可能是为了突出小船和狐狸惊心动魄的战斗。但由于镜头没有发生方向的转换,焦距和前页相比也只是略微拉进,和文字的紧张相比,单一的静止的画面,显然无法完成对文字的诠释,这一页唯一能让我们清楚看到的,就是高高扬起的缆绳到底有多高。可是,问题是,如果缆绳可以扬起这么高,在小船的主人呼喊小船时,它为什么不扬起缆绳,向主人表明自己的位置呢?笔者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就是童话的神奇只在童话的世界里出现,在鸟可以讲话,船可以当保姆的童话世界里,小船才可以扬起缆绳,而在真实的人类世界里,小船就仍旧只是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而已。高高的芦苇不仅仅遮蔽了小主人的视线,还是真实人类世界和童话世界之间的屏障。孩子们穿过芦苇来到小船身边,立刻进入了假想的海盗船游戏,并且留下了桅杆,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条件。而童话的问题——想回家的小船——只能在童话中得到解决。
无论如何,这个突兀的抠除背景的对开页并没有很好地承担故事最*的作用,如果说这个故事的*是这一页,那么也是文字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作用,或许在此处采用漫画惯用的分格方式,可以解决动态问题。
在这个小节的最后,小船再次摇晃船身,抚慰受惊的小鸟,而两只大鸟则第一次向小船表达了感谢,他们用翅膀轻轻拍打着小船。在这之前,尽管小船主动地摇晃身体看护小鸟,但大鸟并未与小船有过互动。需要商榷的是,这里为什么使用了“像在抚慰”。如果叙事者说“像在”如何如何,就没有把小船当做一个可以思考和主动行动的主体,也就是否定了小船的童话人格,这和前面“小船很高兴”,“小船便轻轻地、有节奏地摇晃起来”,“小船不停地摇晃着自己”,“小船猛一抖”等主动行为发生了偏离。此处如果改为“小船轻轻摇晃起来,抚慰着受惊的小鸟们”则和整个叙事相符了。
四、第三幕——回家
在共同经历的这么多以后,小鸟终于长成了大鸟,他们和父母一样大,这就具备了让小船回家的“动力系统”;然而小船要摆脱搁浅状态,必须还要有一场大雨,让小船可以漂起来。当芦苇丛有了浅浅的水,小船努力扭动身子,将船头指向了大河,大鸟解读了小船的信号,一起衔起缆绳,将小船拖进了大河。回到大河的小船不仅没有再次在风雨中随波逐流,而是刚刚的狂风骤雨戛然而止。这两个页面无论是在文字的表述上,还是在大鸟和小船的动作上,都没有过长的时间间隔,应该说是连贯紧凑的,但是两个画面却是一个狂风骤雨,一个晴空朗朗。也许,这又是一次童话的力量。
接下来,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就是封面上早就预先透露的那一幕出现了。我想,此时读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因为他们早就见过五只鸟站在桅杆上形成的鸟船了。唯一值得疑问的就是前文笔者所质疑的,这轻轻“竖在”小船上的桅杆,是如何承载五只鸟的重量的。另外,如果仔细观看,这根桅杆的位置几经移动,一会儿位于木板的正中,一会儿偏左,一会儿非常靠近边缘,一会儿就比较靠近船头,这也是图画不够准确细致的遗憾。
虽然文学故事不是科学文献,并不一定严格要遵循科学的谨慎详实,但这本书的时间设定,还是让笔者颇为费解。从大鸟的习性和外形看应该是涉禽——大白鹭。这种鸟类的产卵期大多在5-7月,这与故事发生的场景相符。参照孩童的着装,应该在六月以后。卵的孵化期大致是26天左右,育雏期是30-35天。因此假如大鸟是在6月下旬产卵,等到小鸟可以长到和大鸟一样大时,至少要经历两个半月到三个月时间。也就是到了9-10月的深秋季节。岸边的芦苇似乎随着季节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当小船终于回到久别的大河,见到依旧在岸边等待它的主人时,主人依旧一身短衣裤打扮,这实在令人费解。
五、谢幕
童话《鸟船》开始于一个美好神奇的意象,五只白羽胜雪红喙如霞的大鸟,以身化帆,助力一只被暴风雨所害流离失所的小船返家。这里有友情,有恩情,有对家的渴望和思恋。故事跳转于真实的人类世界和童话的世界之间,会思考会感动能感知能行动的小船在命运面前不屈挣扎,最后在大鸟一家的帮助下达成心愿。
然而,不得不说,本书无论在情节设置上,语言运用上以及图画的表达上,都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既然童话并没有脱离真实的人类生活,就要遵循时间的规律,既然时间在这个涉及成长、回归的故事中如此重要,就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既然图画采用了写实的风格,就要对细节精雕细琢让每个情节都尽可能准确合理,既然设置了小翠鸟这个辅助线索,就应该让它在情节上发挥作用,或者在画面上有一定价值。总之,虽然这仍旧称得上是一个纯美绘本,但也是一本需要进一步雕琢的纯美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