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4 04: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6:51
曹州梆子究竟源自何处,以及它的流变过程和生成年代是不少从业人员所关注的。长期以来戏曲艺术遭受歧视,为士大夫之族所不齿,地方志中也很少记载,笔记杂著,为数寥寥。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在研究比较的过程中就要借助有限的文字资料和参考老艺人的口述解说加以分析认识。
(1)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说:“院本之后,演而为曼绰(注:俗称高腔,在京师者称京腔),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秦腔自唐、宋、元、明以来,音皆如此,后复加以弦索。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本土所近者少变之,是秦声与昆曲体固同也。”(此引文是说梆子戏起源于陕西、山西,即今所说“山陕梆子”,流传到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受当地方言的影响而起了变化,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梆子腔。)
(2)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秦腔明代已有……此调有山陕调、直隶调、山东调、河南调之分。”(此引文是说梆子戏的生成年代及其分属。作为梆子腔系,山东与河南有明确的区分。)
(3)齐如山在《中国戏剧源自西北》一文中说:“……梆子腔……来源于陕西的秦腔,如山西省的蒲州梆子、代州梆子,河北省的梆子腔、老梆子,山东省的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省的大梆子戏等等,都是由秦腔演变来的。”
(4)范紫东在《法曲之源流》中说:“秦腔入河东,为蒲州梆子、东路梆子、老梆子、河北梆子等,入北京为京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关而河南为豫西梆子、祥符调等,其流入南部者为四川梆子、云贵梆子、江浙之南梆子等。”(范紫东先生,陕西乾县人,是秦腔作家和戏剧评论大家。《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载有条目。此引文重点介绍秦腔生成之后的四个方向的流传途经。其中,“越太行而入山东”的梆子戏与“出潼关而河南”豫西调、祥符调,两者不是一个出处。文中还清楚说明“河南梆子”(即豫东调)与“曹州梆子”是同源同流。并且是由曹州至河南商丘的流程。据此而讲,所谓“山东梆子是从河南开封传过来的”论断,不可取矣。)
(5)欧阳予倩在《秦腔》中说:“陕西梆子分东路和西路……魏长生带到北京的西路秦腔,可能是陕西的西路梆子,是起于甘肃的腔调……东路梆子传到山西,与当地的民间曲调结合成为山西梆子。”
(6)周贻白在《中国戏剧发展史纲要》中说:“陕西的秦腔,旧名乱弹……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秦优新声’开始,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所谓山陕梆子,即从未断其踪迹。”他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还说:“梆子腔……其源虽或出于陕甘一带的‘秦腔’、‘西秦腔’。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俱各有其本地梆子,似即《秦云撷英小谱》所谓‘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
(7)祝肇年在《中国戏曲》中,说及流行于各地的梆子戏认为:“可能是在当地民间戏曲的基础上,接受了秦腔、蒲州梆子的影响而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代,也许更早一些。”
(8)常静之在《论梆子腔》中说:“可以认定梆子腔兴起的地区是西起平凉、天水,东至陕州、蒲州,横贯陕西关中的这样一个范围的地带。”
以上是目前能够搜集到的清中期及近代以来人们对于各地梆子腔成因的看法,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即是说,梆子腔是黄河流域的地方戏,虽有多种,根源只有一个,都是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
在清代末年,“曹州梆子”已由农村进入城市,同时也有了科班的组设。到辛亥*后,虽因军阀混战,不能获得正常发展,但仍有一些知名的艺人间作演出如王锡堂(桂花油)、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赵义庭、孙子高等。在*初年“河南梆子”的“豫西调”还不流行的时候,这班角色,都曾被邀到开封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