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颗心》——“乙醚厅”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22: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5:25
抖音推荐了这本书,一时兴起买了。最近有个坏习惯,总是爱买一堆书,却堆放在书柜里不去看。就像人生,总爱设置许许多多的目标,却一个也不去实现。总有种买了就等于看了、写了目标和计划就等于做了和实现了的谬误。所以,我本以为自己对这本书又会是买来后就束之高阁,不再问津。所以快递到了后我等好几日才去取了回来。取回后果然,依旧是快速拆掉塑封,连翻都懒得翻,就往柜子里一丢,出门看电影去了。直到第二天实在闲得无聊,手机也玩得太腻了。才想起还有这本书没看。于是决定要终结一下自己“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症结,打开了这本书。(啊,不知不觉又说了好多废话。)
本书由英国著名心脏外科医生韦斯塔比所著,高天羽译。开篇老习惯不读推荐序(当然也可能是个坏习惯),直接读了一下前言。不得不说,差点劝退!心脏各方位解剖图?各类医学专业名词??我一脸懵,严重怀疑自己是买到了心脏外科专业书籍。即便作者已经极尽所能,用通俗的言语和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心脏各部位的功能、运作机理等,我仍然是硬着头皮,囫囵地快速读过。当下,我已经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我了。可当我继续坚持了一小会儿,就被深切地吸引了。
“乙醚厅”是本书的第一章。讲述了正在读医学院的“我”为了亲眼一睹生机勃勃的心脏而偷溜到乙醚厅,在无人的观察室,与死神并肩,静默无言地观看了一台惊险无比的心脏手术。最终手术失败了,躺在手术台上的年轻女子也终被死神带离,无问后事。
作者对整台手术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这场惊险刺激的生死较量中,孱弱的心脏在外科手术医生的加持下,不断挣扎、复苏、苦苦支撑,最后在一针肾上腺素推注下“回光返照”,却最终因“虚不受补”血管破裂而亡。在此处,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法——以喜衬哀,来突显了生命逝去时的寂静与孤独。他写道“就在几米开外的地方……下班的人们匆匆走进查令十字车站躲雨”;“餐厅里有人终于吃完了午餐”;“酒店内酒保正在摇晃鸡尾酒”……
“那些皆是生机,这里只有死气。”
“什么都不在有了。”
读到这里,一股悲伤和空寂的情绪一涌而上,让人难以招架。可还没等我细细消化,作者就已开始描述生者(或者说死者更合适)这场失败战斗后的收场。我认为这一段的描写用清理战场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终于撤去了年轻女子胸膛的牵开器,“她的肋骨缩了回去”,可怜的心脏“平躺在那里,空了,败了”。*们一边收拾一边交谈,谈女子的生平,谈她遗留在世间的可怜的孩子和母亲,谈她的病。她们清洗了她的遗体,拔掉了插在她身体上的各类管子,将她简单缝合,再移动到推车——“一口装着轮子的铁皮棺材”——后缓缓锁进冰柜。这一切如戏剧般,却又远比戏剧更为残酷。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描述了女子的一生和她的病,“我”在*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了她的一生,探究到她如何得病,又如何挣扎着活下去。现如今,她与她的一生都整齐的摆在手术台上,那样孤独和哀伤。她已经静寂地死去了,她的心脏也静静的,不再跳动。
她的主刀医生呢?
“手术完了,立即走人,明天再去别的患者。”
是冷漠和麻木不仁吗?不,作者从医生的角度给出了解释——作为医生,仁爱是应有的,但有时候过多的停留和情感投注,反而是不成熟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若一味纠结死亡,那“失败”就彻底失败了,没有意义了。我觉得这给我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前不久,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我内心其实非常地难过和不舍。郁郁的情绪笼罩了好几天,以至于我对另一个仍然在读的班级学生的教学,就有些不够上心了。幸而我当时刚好读到了这一章,方才恍然大悟,重振精神,及时止损。
本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心脏手术都有风险。既然做了外科医生,就要一意前行,绝不回望。一台手术做完,就接着治疗下一个病人。我们总是期盼更好的结果,从不怀疑。”
其实,面对生死或者人生当中的小目标,我们有时候也都应该抱着“一意前行,绝不回望”的魄力和勇气。面对重要的人的离开,要学会整理心情,继续努力活下去;面对挫折和失败,过度纠结和沉溺痛苦是毫无用处的,要学会面对和总结经验教训,因为“失败,是为了未来不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