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3:5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12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可谓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关于失败原因也是层出不穷。不过李鸿章确实为清朝的发展垂死挣扎,奈其一人之力也难以回天。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对其评价较为中肯,肯定了他功劳的同时也言其之过。
日本对中国也早已虎视眈眈,但对自己实力却一直不那么自信,毕竟自己明治维新后并未真正实战过。然而近代日俄战争令日本取得了胜利,令其尝到了战胜的甜头,便把目标放到中国。然而发动战争势必要找到理由,日本离朝鲜近,于是朝鲜便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梁启超也曾说过:“中日之战,起于朝鲜,推原祸始,不得不谓李鸿章外交遗恨也。”
朝鲜原本是清朝下面的藩属国,日本却公然干涉,日方说朝鲜乃半主之邦,其外交因应该由自己做主,清朝不应过多干涉。当朝那些胆小的*对日本言论不敢反驳,便说道:“朝鲜国政,我朝素不与闻,听贵国自与理论可也。”光绪六年,驻日使臣何如璋劝收回朝鲜的外交权,这本是中国内政,日本无权干涉。然而李鸿章却认为纵然掌握了朝鲜的外交权,朝鲜也未必能听从清廷的指挥,而且各国也会以此为把柄挑起事端,那么朝鲜就成为弹丸之地,我们也难以脱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天津条约,条约说道朝鲜为中日两国共同保护之邦,倘若朝鲜有事,两国应道共同出兵。
后来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李鸿章派袁世凯驻守朝鲜,袁世凯请求李鸿章派兵前来助剿,李鸿章向日本打了招呼,派一千五百人过去,而日本直接派五千人。这些朝鲜可急了,境内突然多出这么多兵,便把责任全归咎于清朝。谁让你没事签天津条约,赶紧退兵并向日本道歉。后来乱党解散,清朝便商议和日本一起退兵,日本野心很大,要帮助朝鲜变法,干涉朝鲜内政,清朝为此多次发生冲突,战机伏于眉睫间。
后来李鸿章又多次于日本周旋,日本直接派上万人至朝鲜,清*直接失去了战机,正如梁启超所言:“平时兵力既已不能如人,而临时站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客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正因李鸿章未妥善处理朝鲜,后来酿成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1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