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04: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5:43
战国时期,齐桓公养了一批强悍精良的骏马,无论是征战、游猎时的胯下坐骑,还是辎重、农事上的役用,都从这些马里挑选。
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
养马人一时没有回答出来,管仲抢前一步代为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我们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如果我们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曲木之后再加曲木,笔直的木料就难以启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虽然说的是编栅栏建马棚的事,但其用意是用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来开述治理国家和用人的道理:如果从一开始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后来只能是将错就错,而很难纠正过来。
管仲的确不愧为伟大的*家,他在寥寥数语之中,就揭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路径依赖的社会规律: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这种选择会自我加强,有一个内在的互补性的东西在强化它,一直强化到被认为它是最有效率、最完美的一种选择。这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人们不能轻易走出去。
科学家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来证明这一规律。
实验者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房间里,每天喂食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几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滚烫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3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众猴只好望香蕉而兴叹。
几天后,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老猴子制止,并告知其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新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仅剩下的2只老猴子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猴子都已换新之后,没有一只猴子曾经被烫过,上头的热水机关也取消了,香蕉唾手可得,却没猴子敢前去享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似乎与此无关的问题。我们说似乎是因为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实际上就蕴藏着上面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是:大家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毫米,但是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
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1435毫米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1435毫米,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被英国的老路撞坏。
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1435、毫米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人以1435毫米为战车的轮距宽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宽度。
马*的宽度决定现代铁轨的宽度,一系列的演进过程,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路径依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路径依赖”这个名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戴维在1975年提出的。他说:“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他们会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时间。
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都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如果哪天人们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再适合自己、没有价值时,前期的投入就像万能胶一样,把我们粘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粘得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