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0 21:1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58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而一个总是跟父母作对、逆反、不听教导的孩子,跟父母的这三种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命令式教育,引起权力之争。
曾经看见了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对你伤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其中有个高赞的回答是:父亲这辈子对她伤害最大的事,他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对我,特别是每当他要我做事的时候,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父亲,我就该听他的,他可以命令我做任何事。
父母对孩子常用的命令句式是:快去做作业;你给我把电视关了!不准玩手机!这次考试你必须考好……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所谓权力之争,简单说来,就是“谁说了算”“听谁的"。
孩子和父母的权力之争,就是到底是孩子听父母的,还是父母听孩子的,归根结底就是孩子对父母的反抗,要夺回自己说话、学习、做事的权力。
因为,每个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如果做任何事,说任何话 ,都以父母的命令为原则,孩子一直被父母压制着,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就会反抗、叛逆,就像一根弹簧,你越压得紧,它反弹得就越高。
父母尊重孩子。
父母总是用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是由于父母没有做到尊重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他就是个独立的,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可以被父母呼来喝去,而一个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要不心里是自卑的、不自信的,要不就会强烈反抗父母的压制。
就如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的,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因此,父母要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孩子。父母不停地唠叨,引起超限效应。
有很多父母,希望自己对孩子多说几次,来提醒孩子注意或改正错误。于是对孩子总是不停地唠叨,对孩子的生活上的事唠叨、学习上的事唠叨。
但父母的反复提醒、唠叨等,会引起超限效应,导致孩子厌烦、逆反、生气、发脾气等,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超限效应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因为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得不到尊重。尤其。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反抗父母的唠叨。这是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希望独立地做事情,对父母的指令经常会产生反感情绪,家长一次次的唠叨,不仅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还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
父母停止唠叨。
父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因此,父母要想说出的话有力量,就别唠叨。
父母当众批评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
有很多父母,教育起孩子不顾场合,动不动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他们以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在有人的地方批评他,这样他才感到羞愧,才能长记性,才能更好地改正错误。
但父母的不给孩子留面子,并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而是严重地伤害了孩子自尊心。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如果父母不去宣扬子女的过错,那么子女就会越发看重自己的名誉。他们认为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此更会小心地去维护他人对自己的好评。
但假如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那么他们设法维护别人好评的心理也就会越发淡薄。
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
批评孩子不是发泄父母的怒气,而是为了指导孩子不再犯错“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意思是说,表扬人时要让公众都知道,而批评人时,则最好私下里去劝告。毕竟,犯了错的人如果被当众指出,或者被当众批评,自尊心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所以当孩子有缺点,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和时机,注意分寸。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建议或引导孩子说出补救的措施。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往往更能接受。
父母不当众批评孩子,要求父母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样会有益于他形成一种自尊、自爱的心理,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好孩子,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对了。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父母可以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三种教育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59
把"我这样都是为你好"的话经常挂在嘴边,把自己的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2:59
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大人一定要注意教育,该教育的时候就要教育,不应该一直要惯着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00
家长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成熟绝对要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教育不当,缺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