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谁之过的含义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20: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0:16
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 的失职。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所谓的古训成为媒体和社会诛阀父母教育责任最有力的一个武器。
必须承认,父母是孩子天生的老师,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出问题,父母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当一个孩子在某个方面出现大问题,做父母的不可能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善意的提醒、警告,日常的教育、督促都不能少。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种情况,望子成龙的父母虽然努力施教,却总还是有那么一些孩子会惹这样那样的麻烦。那么,简单地把孩子肇事之后的所有责任都归罪于父母,就显得不尽情理和有失偏颇。因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教育成功与否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母体。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不能忽视孩子教育的公共责任。
另外,对比那些平时表现良好的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也在发挥着作用,那就是人的自我教育。这个世界哪里都可能出问题,父母分居离异、学校追求分数、社会*不公等等情况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当生存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个人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子不教,父之过”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来源又在哪里呢?
了解中国传统童蒙读物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其来源于《三字经》。但实际上,《三字经》中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按通俗的解释意为:“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有教育学者认为,“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中的“教”本意应该是“送孩子去受教育”,而不是亲自进行教育。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源于中国“易子而教”的传统。
《孟子▪离娄》记载: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要易子而教呢?”,孟子回答:“这是实际情况所*,教育孩子,必须以正确的道理去教,做父亲的如果照此去做,而孩子不听,做父亲的必定会生气,会责罚孩子,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如果根据平时所见,反问父亲的言行并没有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做父亲的感情和颜面?”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亲自教子,很容易在父子间产生矛盾,伤害感情。所以,古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来教育,以免父子间相互拿大道理来责求对方,这就是“易子而教”的原因。
《颜氏家训▪教子》也对这种做法给予了解释:“君子之所以易子而教,是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转告的告诫,(书)里面有悖理作乱的记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像,这些都是父亲不能向自己的孩子直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样说来,教育的责任自古就涉及到老师和学校了。
我承认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可是,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今天,老师除了拼命地灌输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公式之外,如何为人、为学、为事,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一定有时间去搞清楚。加之*、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的泛滥,孩子们就像生活在浑水中的鱼儿,怎么会不迷失方向呢?
当今社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信念、目标已成为普遍现象,各种极端事件的连续出现,不能不说教育大环境和*出现了问题。
那么,“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不管是《三字经》的一个改版,还是什么人的再创造,其说法来源再深究下去已没有更多的意义。
昨天,挑战中国孩子极限的高考又一次降下了帷幕。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莫名其妙地跟着那些高考的孩子们一起松上一口气。
真心希望中国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亲能够活得轻松一些、快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