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令能写的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22: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3:12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3:12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3:13
1. 胡令能写的关于儿童的诗句
胡令能写的关于儿童的诗句 1.读了这篇短文,我想起胡令能描写钓鱼童心童趣的诗句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词句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作品鉴赏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创作背景编辑《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作品鉴赏编辑《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2]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作者简介编辑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7]
2.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是对整个诗句是什么意思
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的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小儿垂钓》
年代: 唐 作者: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描写孩童的诗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胡令能《小儿垂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令能《小儿垂钓》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雷震《村晚》
大多是描写儿童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诗句。望采纳,谢谢。
4.关于写小孩的诗句
小孩的: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关于儿童的诗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6.描写儿童诗的诗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3:13
1. 胡令能写的关于儿童的诗句
胡令能写的关于儿童的诗句 1.读了这篇短文,我想起胡令能描写钓鱼童心童趣的诗句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词句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作品鉴赏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创作背景编辑《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作品鉴赏编辑《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2]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作者简介编辑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7]
2.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是对整个诗句是什么意思
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的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小儿垂钓》
年代: 唐 作者: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3.描写孩童的诗句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胡令能《小儿垂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胡令能《小儿垂钓》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雷震《村晚》
大多是描写儿童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诗句。望采纳,谢谢。
4.关于写小孩的诗句
小孩的: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关于儿童的诗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6.描写儿童诗的诗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