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07: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6:01
罗忠忱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罗的次子是丰滦中学(唐山市第一中学前身)学生领导人之一,因而被该中学校长王某所开除。王并要罗的三子写*,当遭拒绝。罗忠忱支持其子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去平津转学。1942年其三子正在大学二年级学习时,参加空军体检合格。罗忠忱说:去不去空军应由你自己考虑决定。固然入空军有一定生命危险,但国民有保卫国家的义务,如果体检合格者都不去从军,国家由谁来保卫。其三子思考后决定辍学从军。
尊长爱幼
罗忠忱事母至孝,并常教育其子女都应孝敬祖母。他从不打骂子女,子女犯了错误,只是严厉批评。实践证明,子女受批评后无不悔改,效果很好。自50年代后其三子家在香港,罗忠忱常在信中要求其子重视对小孩的教育,并告以立身求学之道。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罗忠忱自己的观点和品德,原信为英文,兹摘译数则于下:
“应该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并顺应现实环境而行动。”(1951年11月26日)。
“得知你已决定入B.I.E.T.求学,我很高兴。晚入学总比永不入学要好些。(学习)要始终有耐心。万一有哪门课不及格,就重修一次,然而要始终有耐心并且快快活活的。要求得知识,一个人必须:①观察,②记住,③比较”。(1954年9月17日)。
“你应该教育子女,让他们知道品德和健康的重要性。他们应该懂得人生意味着什么。施人与受施相比较,前者更值得赞扬。孩子们应该少想他们能捞到什么,而要多想他们能奉献什么。这样做后,他们会感到快活,而且不会与他人冲突。”(1958年月2月12日)。
以校为家
罗忠忱热爱自己长期任教的学校,做到了以校为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时,他因母老子病而滞留唐山。到年底得知学校在湖南复课,他立即只身赴湘。当时因战事交通非常不便,他沿途历经艰险,于1938年5月到达学校当时所在地湘乡杨家滩。此后直到1946年学校迁回唐山,他与家属一直分居两地。老母则于1938年病逝于唐山。1944年12月日军侵入黔南,学校在贵州平越(今福泉县)已无法上课。罗忠忱当时任校长,决定学校解散,师生自行到重庆集中。他主持学校搬迁工作,坚持到最后才离开平越。当时已无汽车可乘,只能坐滑竿经*到遵义,沿途很不安全,他到达重庆时衣物几乎全部丢失。后来学校于1945年2月在四川璧山丁家坳复课,他在校事一切就绪之后,即辞去校长职务而专心从事教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唐山,他整理自己的藏书,将图书100余册赠送给学校图书馆。
唐山交大(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的第一位中国人
罗忠忱是唐山交大(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的第一位中国人,在校中任教时间长且成绩卓著,声望很高。他为人刚直,受到教师们的拥戴。凡有大事要*交涉,领衔者非罗忠忱莫属。1933年日军侵入冀东,学校决定南迁上海。师生到达上海后,交通大学总校校长召集他们讲话,说拟让唐校合并上课,事出意外,众皆惊愕。罗忠忱即质问该校长用意何在,要他“Say what you mean ! Mean what you say !”(说出你的真意来!你的用心应该和说的话一致!)其后几经交涉,唐校学生始终独自上课。不久总校校长又决定两校统一招生,并减少唐校招生人数。唐校教师多人由罗忠忱领衔,向总校及铁道部力争唐校独立招生,自行命题、阅卷,以保证新生质量。经多次交涉后,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生活俭朴 乐于助人
罗忠忱乐于奖掖后辈,为国家培育人才。他生活俭朴,却尽力帮助经济困难的亲友,曾资助多人留学或升学。1932年他连续任教满20年时,唐山交大的校友们发起募捐,设立“建侯奖学基金”,以其利息每年约300元奖励该年度应用力学及材料力学两门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1934年首次评奖,直至1943年,其后因物价飞涨通货贬值而中止。罗忠忱逝世后,其子女4人集资3万元,重设“建侯奖学基金”以承父志,自1990年起每年评奖一次。
一代宗师 后人楷模
罗忠忱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严师的楷模。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力学课时认为他要求太严,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太多,有畏惧心理,甚至有埋怨情绪,但毕业后工作中则无不感到他严得有理,严得好,自己深受教益,因而对他非常感激。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很重视,常在校内集会上恳切地教诲同学要多作奉献,少想索取。他在唐山交大的校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学生、已故桥梁专家茅以升,于1980年在罗忠忱追悼会上敬献的挽联:“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犹记隔海传书,力促归舟虚左待;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此日高山仰止,长怀遗范悼思深”(按:1920年茅在美国得博士学位时,罗去信促其回国来唐山,并有意让茅主持校务。1921年叶恭绰聘罗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主任,茅为副主任兼总教习。上联指此。)道出了唐山交大广大校友的心声,是罗忠忱一生、的写照。罗忠忱的高风亮节将永为后人所景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