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5 16: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2:39
胡焕庸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12年,他读高小。当时的高小,已开英文课。英文教员路芹祥在课外帮助他阅读供中学生阅读的《泰西五十轶事》,从而使他为以后学习多种西方语文打下了基础。1915年,胡焕庸考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在这里,艰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而教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也给他留下为人师表的榜样,并且影响他的一生。
胡焕庸在中学毕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的*。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国家前途未卜的时代,是呼唤青年人关心国家前途和世界形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青年时代的胡焕庸决心走上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道路。 胡焕庸在地理学上有多方面的贡献。所有这些贡献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完成的。因此,他首先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长期的教师生涯,先是在*大学地理系,以后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度过的。
我国近代的地理教育是从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以后是*大学地理系)开始的。创办这个系的是竺可桢。继承竺可桢所开创事业的是胡焕庸。他于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补读东大的学分,取得东大理学士学位。当年,他乘船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 当胡焕庸还在法国进修的时候(1927年),在竺可桢的肩上,有两副重担:*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和*大学(当时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9年更名*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9月,胡焕庸从法国回国,既担任*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又担任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成为竺可桢在这两个单位的得力助手。
从1930年起,竺可桢不再担任*大学教授。竺可桢留下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胡焕庸担任。1930年,*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由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这样,当年由竺可桢承担的培养地理人材的任务,全部转移到胡焕庸的身上。 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是*大学地理系(包括此前的地学系)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10年中,特别是1930年以后的7年,胡焕庸在培养地理人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担负起气候学和自然地理的几乎全部教学任务,包括地学通论、气候学、天气预报、地图投影以及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此外,他还从事地理教学基本建设,如编写教材,编绘挂图,组建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创刊《地理教育》等等。
正当胡焕庸和*大学地理系在工作上取得进展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七七事变”。在战火蔓延到上海后,学校当局决定把学校迁到重庆市。
在重庆办学的困难是敌机的狂轰滥炸。1940年暑期的一个傍晚,敌机投弹,使地理系的几间房子受到严重破坏。
1941年,*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由胡焕庸任主任,当年就招收首届研究生3名。以后,每年招收研究生,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时为止。1947年他从美国回国时,正值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在南京解放前夕,以拒收赴台飞机票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在*上追求进步的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在华北*大学*研究院学习1年,在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工作3年。1953年,他调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他在上海的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从这时开始,直到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室)成立为止,除了“文化大*”时期以外,他主要从事世界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他担任过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举办过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班,多次招收世界地理的硕士研究生。在1956年以前他亲自担任大学本科的亚洲自然地理和欧洲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尽管不长,他仍然认真编写出有关专著。
在1981年以后,胡焕庸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1984年起,他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1985年起,他担任博士后研究站的指导教授。他在1989年3月退休以后,仍返聘任教并担任人口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胡焕庸在地理教育战线上驰骋了60多年,从而形成他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讲课不落俗套而是先提出中心问题,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他的一堂课的内容,集中要点虽只是三言两语,配合一幅地图或者一张表格,而分析起来却是丰富多彩满满的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我国地理学界人才济济,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2:39
胡焕庸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12年,他读高小。当时的高小,已开英文课。英文教员路芹祥在课外帮助他阅读供中学生阅读的《泰西五十轶事》,从而使他为以后学习多种西方语文打下了基础。1915年,胡焕庸考取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常州中学)。在这里,艰苦的生活激发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而教师们诲人不倦的精神,也给他留下为人师表的榜样,并且影响他的一生。
胡焕庸在中学毕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的*。这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国家前途未卜的时代,是呼唤青年人关心国家前途和世界形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青年时代的胡焕庸决心走上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道路。 胡焕庸在地理学上有多方面的贡献。所有这些贡献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完成的。因此,他首先是一位地理教育家。他长期的教师生涯,先是在*大学地理系,以后是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度过的。
我国近代的地理教育是从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以后是*大学地理系)开始的。创办这个系的是竺可桢。继承竺可桢所开创事业的是胡焕庸。他于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3年,胡焕庸在南高毕业,即赴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史地教员。1926年春,他回到南京补读东大的学分,取得东大理学士学位。当年,他乘船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 当胡焕庸还在法国进修的时候(1927年),在竺可桢的肩上,有两副重担:*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和*大学(当时名为第四中山大学,1929年更名*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9月,胡焕庸从法国回国,既担任*大学地学系的教授,又担任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成为竺可桢在这两个单位的得力助手。
从1930年起,竺可桢不再担任*大学教授。竺可桢留下的自然地理学和气候学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胡焕庸担任。1930年,*大学地学系分成地理系和地质系,由胡焕庸任地理系主任。这样,当年由竺可桢承担的培养地理人材的任务,全部转移到胡焕庸的身上。 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是*大学地理系(包括此前的地学系)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10年中,特别是1930年以后的7年,胡焕庸在培养地理人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担负起气候学和自然地理的几乎全部教学任务,包括地学通论、气候学、天气预报、地图投影以及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此外,他还从事地理教学基本建设,如编写教材,编绘挂图,组建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创刊《地理教育》等等。
正当胡焕庸和*大学地理系在工作上取得进展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七七事变”。在战火蔓延到上海后,学校当局决定把学校迁到重庆市。
在重庆办学的困难是敌机的狂轰滥炸。1940年暑期的一个傍晚,敌机投弹,使地理系的几间房子受到严重破坏。
1941年,*大学研究院成立地理研究部,由胡焕庸任主任,当年就招收首届研究生3名。以后,每年招收研究生,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时为止。1947年他从美国回国时,正值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在南京解放前夕,以拒收赴台飞机票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在*上追求进步的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在华北*大学*研究院学习1年,在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工作3年。1953年,他调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开始他在上海的长达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从这时开始,直到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室)成立为止,除了“文化大*”时期以外,他主要从事世界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他担任过各洲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举办过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班,多次招收世界地理的硕士研究生。在1956年以前他亲自担任大学本科的亚洲自然地理和欧洲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尽管不长,他仍然认真编写出有关专著。
在1981年以后,胡焕庸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人口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1984年起,他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1985年起,他担任博士后研究站的指导教授。他在1989年3月退休以后,仍返聘任教并担任人口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胡焕庸在地理教育战线上驰骋了60多年,从而形成他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讲课不落俗套而是先提出中心问题,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他的一堂课的内容,集中要点虽只是三言两语,配合一幅地图或者一张表格,而分析起来却是丰富多彩满满的一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我国地理学界人才济济,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