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16: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10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1:
怀揣梦想 离家求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手中的笔写出数百万字的著作、刻画无数人物、传达时代精神,在后人的眼中,他是刚毅坚强的“民族魂”。然后,小时候的鲁迅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月色下从摇晃在水面上的乌篷船里传来的悠扬戏声;是船内与小朋友们分享从自家地里“偷”来的豆子的甜美滋味;是“百草园”里会弹琴的蟋蟀、会唱歌的油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还有那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鲁迅的童年是丰富而自由的,这样的童年,无疑对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岁的时候,鲁迅挥别了带给自己无穷趣味的“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一角,一张八仙桌与一个藤椅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几个长条凳散落于对面,这是仿照当年“三味书屋”的课堂仿制的。现在的我们似乎能透过这温暖的场景看到当时学问极好的寿镜吾老先生,看到读书时的鲁迅如何在自己的桌角上刻那个“早”字。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间里,鲁迅不断为自己充电,他熟读儒家经典,也不拘泥于课堂所学,在课下广泛阅读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在关注人文的同时观察自然。“三味书屋”的沉静和丰富让鲁迅的精神空间得到了极大地开拓,为以后鲁迅在思想与文学上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鲁迅的童年也并非一帆风顺。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久后,父亲病重,整个家庭更是从小康陷入了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担起了家庭的负担。他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了家里的东西,才能换回买药治病的钱。当铺伙计的眼神和周围人的歧视,让鲁迅第一次充分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由于家境大不如前,为了省钱,鲁迅便自己寻药。那时候绍兴城里的人们时常见到一个半大的孩子遍翻百草园的土地,去寻找可以做药引的蟋蟀。或是四处打听,只为寻找药方上那一味奇特的“平地木十株”。然而,他的努力也没能改变痛心的结果,鲁迅的父亲最终因庸医的延误而离世,这一变故让少年鲁迅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他开始了对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年仅18岁的鲁迅怀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求学。
在南京,赶上看新书风潮的鲁迅在一个星期日跑到城南买下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刚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连本家的老辈都要说他:“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看来看去,还抄下来看。”但鲁迅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继续研究。
“‘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这本书带给了鲁迅许多不同的思想,他开始感受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如何紧迫的危机。
在这种紧迫感的催使下,1902年,鲁迅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以医救国。
留学遭歧 弃医从文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份泛黄的“成绩单”记录着鲁迅当时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的成绩: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65.5分。他成绩不算优异,但也没有“落第”,在142名同学中鲁迅排名第68。
但就是成绩单上的解剖学59.3分却让当时的鲁迅深受打击。59.3分,这个还没有及格的成绩却成了同学们的怀疑的对象。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这个来自落后中国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这样的分数,那么一定是老师藤野严九郎泄露了考题给他。面对同学的质疑,鲁迅痛苦地发现,身为一个弱国子民就连学习成绩都要受到无端的质疑。
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在一堂细菌学课上,教师已经讲完但还没到下课时间,便用幻灯放了几段片子,片子中是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处决,说他做了*间谍,刑场四周有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被处死的同胞。围观者脸上的麻木和冷漠狠狠地刺向了鲁迅的心,使他明白了精神不健全的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救援学生 为民呐喊
虽然鲁迅在批判国人的麻木不仁时是犀利无情的,但他的一生中始终关怀着代表中国未来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工作时,曾把他从日本带回来的长泽龟之助撰写的《代数学辞典》等三本精装的数学书籍馈赠给青年学生王铎中,对他说:“你年纪轻,记性好,要抓紧时间多看些书。看书的面也可广一点,基础广而坚实,专也容易了。”
1927年4月15日,广州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天里整个城市的不安。就在三天前,*在广东大肆追捕杀害*党人,中山大学也遭到了军警的搜捕,许多师生被捕。
在这段风雨交加的路上,鲁迅匆忙从中山大学的白云楼赶到会议室,紧急召开会议。他如此急迫是因为救援青年学生的事宜迫在眉睫,但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出营救学生的有效方案。回到住所的鲁迅一言不发,心中的苦闷无法舒缓。学生被捕以及惨遭杀害的坏消息却不断传来,身为教务主任却无法营救自己学生的鲁迅深深陷入到痛苦之中。
在这之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这年10月,他来上海并从此定居,集中精力从事*文艺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等许多*社团都有他的身影,《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都有他的笔迹。他与广大*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一起,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呐喊。
斯人已逝 英魂永存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在黎明前的短暂黑暗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由于长期处于**的文化“围剿”中,处于“战斗”的状态,过着动荡、清贫的生活,加之青年时期,曾患有肺结核病始终没有痊愈,所以一直以来,鲁迅的身体状况都非常糟糕。在这个秋日萧索的早晨,鲁迅在上海寓所溘然长逝,走完了他55岁凄风苦雨、顽强苦斗的坎坷人生……
鲁迅的葬礼由宋庆龄亲自主持,整个仪式肃穆庄严,这位为唤醒沉睡国人的斗士沉沉地睡去了。他的棺木上覆盖着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为他送别。
时间的转轴回到现代,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那棵鲁迅亲手种植的白丁香,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遇到了刚到博物馆上班半年时间的青年保安小刘,他说:“来到这里工作,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精神感动。”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博物馆的警卫,在他看来,做好这份工作就是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缅怀。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2: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3: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着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为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着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2:10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1:
怀揣梦想 离家求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手中的笔写出数百万字的著作、刻画无数人物、传达时代精神,在后人的眼中,他是刚毅坚强的“民族魂”。然后,小时候的鲁迅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月色下从摇晃在水面上的乌篷船里传来的悠扬戏声;是船内与小朋友们分享从自家地里“偷”来的豆子的甜美滋味;是“百草园”里会弹琴的蟋蟀、会唱歌的油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还有那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鲁迅的童年是丰富而自由的,这样的童年,无疑对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岁的时候,鲁迅挥别了带给自己无穷趣味的“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一角,一张八仙桌与一个藤椅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几个长条凳散落于对面,这是仿照当年“三味书屋”的课堂仿制的。现在的我们似乎能透过这温暖的场景看到当时学问极好的寿镜吾老先生,看到读书时的鲁迅如何在自己的桌角上刻那个“早”字。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间里,鲁迅不断为自己充电,他熟读儒家经典,也不拘泥于课堂所学,在课下广泛阅读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在关注人文的同时观察自然。“三味书屋”的沉静和丰富让鲁迅的精神空间得到了极大地开拓,为以后鲁迅在思想与文学上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鲁迅的童年也并非一帆风顺。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久后,父亲病重,整个家庭更是从小康陷入了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担起了家庭的负担。他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了家里的东西,才能换回买药治病的钱。当铺伙计的眼神和周围人的歧视,让鲁迅第一次充分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由于家境大不如前,为了省钱,鲁迅便自己寻药。那时候绍兴城里的人们时常见到一个半大的孩子遍翻百草园的土地,去寻找可以做药引的蟋蟀。或是四处打听,只为寻找药方上那一味奇特的“平地木十株”。然而,他的努力也没能改变痛心的结果,鲁迅的父亲最终因庸医的延误而离世,这一变故让少年鲁迅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他开始了对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年仅18岁的鲁迅怀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求学。
在南京,赶上看新书风潮的鲁迅在一个星期日跑到城南买下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刚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连本家的老辈都要说他:“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看来看去,还抄下来看。”但鲁迅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继续研究。
“‘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这本书带给了鲁迅许多不同的思想,他开始感受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如何紧迫的危机。
在这种紧迫感的催使下,1902年,鲁迅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以医救国。
留学遭歧 弃医从文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份泛黄的“成绩单”记录着鲁迅当时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的成绩: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65.5分。他成绩不算优异,但也没有“落第”,在142名同学中鲁迅排名第68。
但就是成绩单上的解剖学59.3分却让当时的鲁迅深受打击。59.3分,这个还没有及格的成绩却成了同学们的怀疑的对象。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这个来自落后中国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这样的分数,那么一定是老师藤野严九郎泄露了考题给他。面对同学的质疑,鲁迅痛苦地发现,身为一个弱国子民就连学习成绩都要受到无端的质疑。
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在一堂细菌学课上,教师已经讲完但还没到下课时间,便用幻灯放了几段片子,片子中是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处决,说他做了*间谍,刑场四周有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被处死的同胞。围观者脸上的麻木和冷漠狠狠地刺向了鲁迅的心,使他明白了精神不健全的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救援学生 为民呐喊
虽然鲁迅在批判国人的麻木不仁时是犀利无情的,但他的一生中始终关怀着代表中国未来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工作时,曾把他从日本带回来的长泽龟之助撰写的《代数学辞典》等三本精装的数学书籍馈赠给青年学生王铎中,对他说:“你年纪轻,记性好,要抓紧时间多看些书。看书的面也可广一点,基础广而坚实,专也容易了。”
1927年4月15日,广州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天里整个城市的不安。就在三天前,*在广东大肆追捕杀害*党人,中山大学也遭到了军警的搜捕,许多师生被捕。
在这段风雨交加的路上,鲁迅匆忙从中山大学的白云楼赶到会议室,紧急召开会议。他如此急迫是因为救援青年学生的事宜迫在眉睫,但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出营救学生的有效方案。回到住所的鲁迅一言不发,心中的苦闷无法舒缓。学生被捕以及惨遭杀害的坏消息却不断传来,身为教务主任却无法营救自己学生的鲁迅深深陷入到痛苦之中。
在这之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这年10月,他来上海并从此定居,集中精力从事*文艺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等许多*社团都有他的身影,《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都有他的笔迹。他与广大*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一起,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呐喊。
斯人已逝 英魂永存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在黎明前的短暂黑暗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由于长期处于**的文化“围剿”中,处于“战斗”的状态,过着动荡、清贫的生活,加之青年时期,曾患有肺结核病始终没有痊愈,所以一直以来,鲁迅的身体状况都非常糟糕。在这个秋日萧索的早晨,鲁迅在上海寓所溘然长逝,走完了他55岁凄风苦雨、顽强苦斗的坎坷人生……
鲁迅的葬礼由宋庆龄亲自主持,整个仪式肃穆庄严,这位为唤醒沉睡国人的斗士沉沉地睡去了。他的棺木上覆盖着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为他送别。
时间的转轴回到现代,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那棵鲁迅亲手种植的白丁香,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遇到了刚到博物馆上班半年时间的青年保安小刘,他说:“来到这里工作,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精神感动。”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博物馆的警卫,在他看来,做好这份工作就是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缅怀。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2: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关于鲁迅的励志故事3: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着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使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为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着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