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断舍离——读《断舍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4 11: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0:37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何谓断舍离?
哈佛商学院在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在凌乱肮脏中。结论是: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罪是不快乐!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通过整理家中的物品,该扔的东西就扔,不用的东西让它离开,让心理空间自由,人生由此变得开心!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谓断舍离,便是主角与物品的相处方式。
断=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断绝想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物品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除了物品之外,每个人都可能还会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一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关系、左顾右盼反复为难的选择,也会在经常缠绕着我们,烦着我们,让我们不快乐。
判断一件物品或者一段情感该不该断舍离的标准就是,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这里,可以用一个坐标来理解。
在关系轴里,分清“我要用”和“可以用”。比如家里的厨房有一双一次性筷子,显然它是可以用的,但是我现在并不需要,就该果断地“舍”。既然最终都要舍,那么下次去外边吃饭时,就不要再多拿一次性筷子了,让它出现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此为“断”。
在时间轴里,分清“当下用”和“留着用”。为了活得快乐,每一个人都要去适时地活在当下,那些以后未来可能用得着的,可以收纳在一个整理箱内,腾出空间。在眼前出现的,只需要是当下用的。是为“离”。
活在这场人生风雨中,一切过往都是心路历程,那些曾经的不断、不舍、不离,都会在生命成长中变成一堆一堆垃圾。不仅无法腾出新的空间来盛载新的正能量和积极的生活理念,而且,原有的各个通道和回路种种淤堵和不通。身体和情绪的能量不畅通,无法新陈代谢,旧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身体怎么好得了?情绪怎么好得了?
断舍离是一种自在的境界。人与物品的关系,其实是隐喻人与生活的关系。断舍离可以清心自在、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快乐的生活,享自由舒畅的人生。由此,整个精神面貌、心灵成长,从上到下焕然一新。
心若不动,烦恼枉然,心更像是一面镜子,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浮云来往不着痕迹。没有人可以生活在别处,所以,断纠缠,舍固执,离烦恼,活好生命的此时、此地、此刻。
面对人世的纷纷扰扰,需要从内心的觉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这一场缘起,不纠缠、不对立、不悲观。用生命中的那些温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愤怒、浮躁、不安、沉浮,活出生命的自在力、决断力、爱和喜悦。
为什么囤积?
1、心理匮乏感
喜欢囤积的人,往往早年生活在一个匮乏的心理环境中。说心理环境,是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未必匮乏,但成长过程中被养育者注入了很多关于匮乏的信念,这些信念根深蒂固。因而,总是担心和恐惧,好像不安全随时会到来一样。
很多人囤积关系,美其名曰“人脉”、“社会关系”。然而,大多数时候,只是存了一个电话号码、加了一个*,就像某些囤积起来的物品一样,是没有效率的,很可能以后都不会有彼此深入连接的机会。但还是舍不得丢弃,总是会想着,万一什么时候用得着?
2、“不配得”情结。
囤积就意味着,我认为我需要这样的物品,所以我购买了它,可是我又永远不能真正的拥有它们。我只配使用那些不时兴落满灰尘的物品。因为内心认定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会不断的创造情境来完成“不配得”的自我实现。
人际关系的囤积也是如此。当人们认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价值的时候,就会更愿意在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人际交往中付出。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我在这些没有生命力的关系里,还是有价值的:“看吧,这还是被需要的!”
3、与情感的连接
有些人囤积过去使用过的物品,尤其是某人使用过的物品,这使得家里空间越发的狭小。他们就是无法把与过去有关的东西丢掉,这意味着,他们在这些物品上寄托了很强的情感。因而,丢掉物品就仿佛是丢掉了过往的岁月,人生的记忆。
有些人跟小学同学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完全无话可说,可是还是没有办法退出群聊,时不时还打声招招呼。类似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在大家族里,长大后几乎没有可以谈得来的亲戚,平时亲戚间也没什么来往。可是在街上碰见了,还非得表现出充满热情,甚至热情到非要吃饭留宿,才能证明自己的纯真朴实。
4、内在的不清晰
对物品的囤积如此,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很多人不确定当下对自己来说什么最重要,也不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既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朋友是什么类型的,更不明确与自己内心相契合的人群在哪里;既无法判断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对自己有益的,也无法判断什么样的社交完全是在浪费时间。结果就只能是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里流连忘返,合不合适一把抓,先建立起关系,其它以后再说。
如何断舍离?
1、针对心理匮乏感
当我们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匮乏和恐惧感的时候,恐惧与匮乏便不能抓住你了。你可以做个冥想或催眠,冥想催眠的音频在喜马拉雅和淘宝上都有很多,一搜索就可以找到。选择一个重塑内心丰盛和充足感的音频,专注地感受一下,时间不用长,30分钟足够,你就可以重塑内心的丰盛感和充足感。下次,你就可以对不必要的场合说“不”,然后你就可以与家人一吃共进温馨的晚餐了。
2、针对“不配得”情结
真正的人脉,来自于你也是人脉。如果你不能回应他人也可能需要的某种资源,那么你建立起来的所谓“人脉”和“社会关系”,也只是一堆没用的电话号码。当你对这有所觉知,你就会知道,与其攀附各种人际关系,不如静下心来钻研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或某一特长。如果哪天有伯乐对你青眼有加,交给你一项重任,你也能毫不费力的承担,从而走向人生的一个新台阶。
3、针对与情感的连接
当你觉知到某些人际关系,只是为了维持表面的详和,其实质只是僵尸粉一样的存在。你只是出于对某种断裂的恐惧,或者是面子上的过不去,而不好删除那些如陈芝麻烂谷子一样的人际关系。原来你想要囤积的是一份过往的情感或记忆连接,结果,你却失去了当下与自己最重要的关系更多连接的时间与精力,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有些人有些事注定要成为过去,随风而逝,而你,无论如何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地此刻。
4、针对内在的不清晰
当以上部分你都能明确出来的时候,你内在的条理性就会清晰了。你开始把关注点拉回到当下,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对自己的生命发展来说最有益的。然后,你就开始选择了。你不会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你知道了断舍离的真义。你不会再把当断不断、当舍不舍的物品一股脑儿的搬回家,你的囤积症已经痊愈了,你开始了简单快乐的轻奢生活,生命由此充满了自在力、决断力、爱和喜悦。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山下英子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0:37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何谓断舍离?
哈佛商学院在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在凌乱肮脏中。结论是: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罪是不快乐!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通过整理家中的物品,该扔的东西就扔,不用的东西让它离开,让心理空间自由,人生由此变得开心!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谓断舍离,便是主角与物品的相处方式。
断=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断绝想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物品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除了物品之外,每个人都可能还会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一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关系、左顾右盼反复为难的选择,也会在经常缠绕着我们,烦着我们,让我们不快乐。
判断一件物品或者一段情感该不该断舍离的标准就是,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这里,可以用一个坐标来理解。
在关系轴里,分清“我要用”和“可以用”。比如家里的厨房有一双一次性筷子,显然它是可以用的,但是我现在并不需要,就该果断地“舍”。既然最终都要舍,那么下次去外边吃饭时,就不要再多拿一次性筷子了,让它出现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此为“断”。
在时间轴里,分清“当下用”和“留着用”。为了活得快乐,每一个人都要去适时地活在当下,那些以后未来可能用得着的,可以收纳在一个整理箱内,腾出空间。在眼前出现的,只需要是当下用的。是为“离”。
活在这场人生风雨中,一切过往都是心路历程,那些曾经的不断、不舍、不离,都会在生命成长中变成一堆一堆垃圾。不仅无法腾出新的空间来盛载新的正能量和积极的生活理念,而且,原有的各个通道和回路种种淤堵和不通。身体和情绪的能量不畅通,无法新陈代谢,旧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身体怎么好得了?情绪怎么好得了?
断舍离是一种自在的境界。人与物品的关系,其实是隐喻人与生活的关系。断舍离可以清心自在、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快乐的生活,享自由舒畅的人生。由此,整个精神面貌、心灵成长,从上到下焕然一新。
心若不动,烦恼枉然,心更像是一面镜子,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浮云来往不着痕迹。没有人可以生活在别处,所以,断纠缠,舍固执,离烦恼,活好生命的此时、此地、此刻。
面对人世的纷纷扰扰,需要从内心的觉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这一场缘起,不纠缠、不对立、不悲观。用生命中的那些温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愤怒、浮躁、不安、沉浮,活出生命的自在力、决断力、爱和喜悦。
为什么囤积?
1、心理匮乏感
喜欢囤积的人,往往早年生活在一个匮乏的心理环境中。说心理环境,是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未必匮乏,但成长过程中被养育者注入了很多关于匮乏的信念,这些信念根深蒂固。因而,总是担心和恐惧,好像不安全随时会到来一样。
很多人囤积关系,美其名曰“人脉”、“社会关系”。然而,大多数时候,只是存了一个电话号码、加了一个*,就像某些囤积起来的物品一样,是没有效率的,很可能以后都不会有彼此深入连接的机会。但还是舍不得丢弃,总是会想着,万一什么时候用得着?
2、“不配得”情结。
囤积就意味着,我认为我需要这样的物品,所以我购买了它,可是我又永远不能真正的拥有它们。我只配使用那些不时兴落满灰尘的物品。因为内心认定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会不断的创造情境来完成“不配得”的自我实现。
人际关系的囤积也是如此。当人们认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没有价值的时候,就会更愿意在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人际交往中付出。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我在这些没有生命力的关系里,还是有价值的:“看吧,这还是被需要的!”
3、与情感的连接
有些人囤积过去使用过的物品,尤其是某人使用过的物品,这使得家里空间越发的狭小。他们就是无法把与过去有关的东西丢掉,这意味着,他们在这些物品上寄托了很强的情感。因而,丢掉物品就仿佛是丢掉了过往的岁月,人生的记忆。
有些人跟小学同学已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完全无话可说,可是还是没有办法退出群聊,时不时还打声招招呼。类似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在大家族里,长大后几乎没有可以谈得来的亲戚,平时亲戚间也没什么来往。可是在街上碰见了,还非得表现出充满热情,甚至热情到非要吃饭留宿,才能证明自己的纯真朴实。
4、内在的不清晰
对物品的囤积如此,人际关系也是如此。
很多人不确定当下对自己来说什么最重要,也不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既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朋友是什么类型的,更不明确与自己内心相契合的人群在哪里;既无法判断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是对自己有益的,也无法判断什么样的社交完全是在浪费时间。结果就只能是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里流连忘返,合不合适一把抓,先建立起关系,其它以后再说。
如何断舍离?
1、针对心理匮乏感
当我们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匮乏和恐惧感的时候,恐惧与匮乏便不能抓住你了。你可以做个冥想或催眠,冥想催眠的音频在喜马拉雅和淘宝上都有很多,一搜索就可以找到。选择一个重塑内心丰盛和充足感的音频,专注地感受一下,时间不用长,30分钟足够,你就可以重塑内心的丰盛感和充足感。下次,你就可以对不必要的场合说“不”,然后你就可以与家人一吃共进温馨的晚餐了。
2、针对“不配得”情结
真正的人脉,来自于你也是人脉。如果你不能回应他人也可能需要的某种资源,那么你建立起来的所谓“人脉”和“社会关系”,也只是一堆没用的电话号码。当你对这有所觉知,你就会知道,与其攀附各种人际关系,不如静下心来钻研一下自己的专业技能或某一特长。如果哪天有伯乐对你青眼有加,交给你一项重任,你也能毫不费力的承担,从而走向人生的一个新台阶。
3、针对与情感的连接
当你觉知到某些人际关系,只是为了维持表面的详和,其实质只是僵尸粉一样的存在。你只是出于对某种断裂的恐惧,或者是面子上的过不去,而不好删除那些如陈芝麻烂谷子一样的人际关系。原来你想要囤积的是一份过往的情感或记忆连接,结果,你却失去了当下与自己最重要的关系更多连接的时间与精力,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有些人有些事注定要成为过去,随风而逝,而你,无论如何只能生活在此时此地此刻。
4、针对内在的不清晰
当以上部分你都能明确出来的时候,你内在的条理性就会清晰了。你开始把关注点拉回到当下,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对自己的生命发展来说最有益的。然后,你就开始选择了。你不会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你知道了断舍离的真义。你不会再把当断不断、当舍不舍的物品一股脑儿的搬回家,你的囤积症已经痊愈了,你开始了简单快乐的轻奢生活,生命由此充满了自在力、决断力、爱和喜悦。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山下英子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