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归隐,是和自己命运的置气,是有志难施的憋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7 04: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10
许多国人都有一种田园归隐情结。近年来归隐胜地终南山上一房难求,一间快要倒塌的土房木屋也可以租个好价钱,着实让早已搬下山的老乡们喜笑颜开。那些没有条件上山的人们,则在城市周边寻觅一处有地的小院,闲暇时候去种些蔬菜瓜果,与亲朋好友整点烧烤,好不自在。最不济的,也要在小区里找块绿地,或种花种草,或陇上一绺韭菜大葱,每天和物业斗智斗勇,活的倒也乐趣横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向往的生活已经从“老婆孩子热炕头”转变为对生活品味、意境的追求,小桥流水人家类型的田园归隐方式则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究其根源,以作浅谈。
古代文人的归隐,是和自己命运的置气,是有志难施的憋屈。
古代文人读书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出仕。有的人出仕是为了闻达于诸侯,报国一展心中抱负,有的人出仕就是为了做官,衣锦还乡,恩及子孙。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文人们要想有所抱负,出仕是最佳选择。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做的了*,也不是所有做了*的文人都能有所作为。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很多人遇到挫折,不是想着和命运抗争,而是选择了“隐”。
“归隐”一词的含义是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限于当时生产力的影响,只有有一定思想自由,保持一定独立人格的文人士大夫阶级才有资格谈“归隐”,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山樵细民野老,维持温饱就很不容易了,想多了空耗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