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6 0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06:13
导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人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人形式导人新课。
一、实例导入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当作新课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又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几只壁虎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拿出已经断了尾巴的小壁虎进行比较。学生惊奇地说:“一只壁虎的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由此引入课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
二、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开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研究的主题。例如,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红军为什么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是怎么“飞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很想知道,这样他们就自然会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故事导入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曾发生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而小孩子都爱听故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故事片段或小故事进行导入。例如,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先演示《司马光砸缸》动画,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然后教师小结:这些故事说明了“以智取胜”的道理。接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以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四、多媒体演示导入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之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又可以活跃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一年级教材《快乐的节日》时,可播放歌曲导入课文。如教课文《草原》时,首先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图文并茂的草原视频画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文本类导入法
语文的学习就是感受文本、体会文本的过程,紧扣文本进行导入,指向性更加明确,效果也很明显。文本类导入有以下几种:
(一)释题导入法
分析课题导入法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标题就像文章的“窗口”,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比如教《小石潭记》时,可让学生思考:“小”“石”“潭”文中如何表现?学生就直奔主题开始思考,学习目的十分明确。
(二)文学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教《囚绿记》时,由于写于半个世纪前,学生不太能理解作者对“绿”内在品质的佩服,所以我上课伊始就介绍当时“孤岛文学”这一背景,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学生接下来理解文本就容易了。
总之,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导入的精妙,关系到一节课成功与否,这其中的奥妙还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只有巧妙地引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的胜景。
六、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既渲染课堂氛围,又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上学生情感与文本的交流效果。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导入新课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既定的目标来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教学内容,要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