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幼儿园中班幼儿画水粉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6:11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水粉色彩知识,让幼儿在水粉活动中产生对色彩的浓厚探索兴趣。
了解色彩的规律性对幼儿教师至关重要。教师本人要对色彩有深切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色彩素养。色彩就是具有鲜艳的颜色,这是盲目的色彩认知缺乏症。色彩有原色、间色、复色、明度、色相、饱和度等,明色、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幼儿园里,幼儿主要学习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间色,也可以有几种复色,如棕色、紫红色及无彩色,进而学习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饱和度。对色彩的辨别认识有助于儿童更有意识对色彩加以使用。当然,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幼儿自发本能的感情冲动,让全心全意自由选择色彩的使用。教师要按单元,有步骤地为幼儿设计能打动他们心弦的有趣课题,使他们在早期就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和充分表现潜力的机会。
兴趣是入门的前提,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兴趣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先导,而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刚升班时大部分孩子对色彩没有什么喜好,个别孩子甚至抗拒美术活动,为了引导他们对色彩的追求,发展他们的色彩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我从水粉画下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逐步提高。
一. 从生活中引导幼儿追求颜色。
比如说:有些孩子的小被子色泽鲜艳,色彩和谐,甚是好看,在孩子们睡觉前或者拿小毛巾时,我有意识地叫嚷,让孩子们发现:“呀!这张被子真好看,有黄颜色和红颜色在一起好看极了,你们的妈妈真有眼光!”“哇!这张被子也不错,在蓝颜色里印上桔红色的花朵,好看极了!”在我故作声张中,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被吸引来了,都象模象样地欣赏起来。有些孩子还不甘落后道:“张老师,我的被子也好看啊!你看,有这么漂亮的颜色,我最喜欢了!”于是,孩子们纷纷去发现自己的被子并急于介绍自己的被子漂亮。趁此机会,我设计了拓印画——《漂亮的小被子》,引导孩子以组画形式,用纸团、树叶、一些水果、蔬菜等以拓印的方法在已裁好的涂有颜色的纸质做的大被子上拓印自己喜欢的鲜艳的颜色。于是,漂亮的裙子、小毛巾、节日的装饰等等,都是好的题材。我随机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五彩的颜色,并用心设计活动,在孩子好奇、感兴趣中慢慢使他们对色彩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水粉活动中追求颜色。
根据水粉的特性,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乱涂乱画中发现水粉颜料的魔力,主动去探索色彩。首先,我让孩子认识各种水粉颜色,孩子看到这些已跃跃欲试了,我还纵容他们说:“在白纸上用它们来玩游戏,会有新发现。”于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些颜色在画纸上疯狂地涂呀、玩呀,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的颜色不见了,却变出了很多种见过和没见过的颜色,但有的却很灰暗。就这样,孩子们象发现新*一样喜欢上了水粉活动。
其次,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时,孩子对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辨色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通常喜欢的颜色是那些纯度较高的颜色。画面上颜色的种类也增加了,但不太考虑色彩和谐美。有些幼儿只用几种颜色而不理会其它颜色,作品色彩单调,换色很少;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中大量换色,使作品出现五颜六色杂乱不协调的色彩;有的幼儿一个劲儿地调色,总把画面弄得灰沉沉的;有的幼儿着重以实际为准,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等。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审美情感,我从水粉画的色彩规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
一.引导幼儿从水粉游戏中学习色彩知识。
幼儿处于不定向、不规则的状态中,他们对颜色的偏爱,虽然和个性、气质及兴趣有关,特别是和年龄有关,但多数情况下,是下意识的选择,我们不能衡量*绘画作品的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孩子的绘画心理着手,设计有趣的课题,渗透理性的指导,让孩子在玩、涂中学习到色彩的知识。
1.原色练习。
让孩子在以黑色为底色的画纸上运用各种颜色画花朵、画烟花等,他们发现把鲜艳的颜色放在黑色上,画面效果棒极了。
2.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
随着幼儿感知颜色能力的逐步提高,他们辨色的能力也从粗糙到逐步精细。在开始引导幼儿选色时,可启发他们选出最突出最单纯的颜色。幼儿选色时,教师应注意不要把颜色说得很绝对,调动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并表现出来。如:《树》,我组织幼儿到操场上观察树:树干的颜色、树叶的颜色,并让幼儿把发现到的颜色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于是有些幼儿画树杆时除了用咖啡色外,还用了绿色、黑色、甚至白色。有些幼儿画树叶时,有绿色、*、蓝色,甚至黑色调配出不同的绿色来画出叶子的嫩、老、绿、脏。又如《苹果》,我让孩子每人带一只苹果来,孩子观察后运用了红色、白色、*等颜色来表现苹果的颜色。
3.配色。
配色是幼儿在更多地感知颜色的基础上,依赖直觉感受进行创造,它从幼儿对颜色的审美观出发,表现了个人对颜色的爱好。幼儿基本上是运用深浅之间的明显对比的方法,探索原色与原色之间,原色与间色之间,同种色深浅之间对比,使画面色彩鲜明。如:引导幼儿画《花布》时,很多幼儿都喜欢把红色和*、*和紫色进行相配,于是我对他们说:“其实,蓝色、黑色、咖啡色都想来打扮你们的花布。是不是也让它们和别的颜色配在一起,会很好看哟?!”孩子创造性地把这些颜色还有其它的颜色相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步提高幼儿的色感和配色的意识当中,切忌教幼儿一种固有的配色方法,妨碍幼儿的创造。
4.色调。
从局部的配色逐步发展到整体配色,表现出色彩和内容的联系。如引导幼儿用暖色调表现节日气氛,用冷色调表现夜晚、冬天等。在配色时不受配色规律的*,而是受直觉制约,用然就会十分大胆。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直觉去选多种配色方案,等量齐观幼儿的色彩感觉。如:引导孩子画《下雨了》,组织幼儿观察下雨天空的颜色,雨中的行人的颜色、物体的颜色,于是,孩子用了灰色调表现天空的颜色,里面有五颜六色的雨伞、雨衣,画面效果就会好很多。
二. 尊重幼儿个人的色彩风格。
有些幼儿比较喜欢一些较暗、灰的颜色,这时,教师不能强求孩子硬是用鲜明的颜色,更不能用言语打击幼儿的色彩意识:“怎么这么难看?黑乎乎一片。”教师应了解孩子的心理:“为什么用这些颜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使孩子的作品光明、开朗。如:有一次画《鱼》时,李昂小朋友把鱼画得脏兮兮的,湖水用上了黑色,问他才知道:湖水受污染了,鱼儿都死掉了。于是,我马上引导李昂小朋友:鱼儿都死掉了,那多伤心啊。但是,很多鱼儿都想在清澈的小河里穿上漂亮的衣服快乐的游来游去。你看,我们公园里面的池塘,水多蓝、多清啊,那些鱼儿多快活啊!后来,我和他一起用了白色、蓝色,还有其它亮丽的颜色把作品拯救了过来。现在,幼儿辨别色彩的明度、饱和度的能力逐渐提高。在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能力的同时,随着其认识能力发展,孩子能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画面色彩的种类多,色彩鲜明、丰富,有时能有主调表现画面。
最后,要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中提高色彩能力。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德国教育家斯克沃兹(Schwartz)1965年在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幼儿的艺术品味和创造性受周围环境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名画作品丰富多样、色彩等都较为完美。在引导幼儿欣赏时我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引导孩子结合他们已有的色彩知识,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时,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体验充分表达自己对画的感受。如欣赏一幅名画前,我让孩子闭上眼睛,跟着教师的话想象:清晨,我在郊外走着……,闻到了……,走近……,池塘的睡莲真美啊……,有XX的颜色……。有的睡莲……,有的……,小荷叶……,有XX的颜色……。引导孩子感受完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提供材料,让孩子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进行模仿。
除了引导孩子欣赏名画外,在生活中适时地引导孩子欣赏身边的颜色,如园内、园外的风景;园内小朋友的作品,不同时候天气的颜色,小朋友高兴、生气的颜色,节日的颜色等等。随机地引导幼儿欣赏颜色,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作品,让孩子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色彩能力,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还要重视活动室壁画设置的色彩效果。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发他们探索色彩的兴趣。一直以来,我在活动室壁画的布置中,都在色彩上费心思,利用颜色刺激孩子的感觉,调动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时无刻与色彩交流。如:利用一些废挂历里色彩丰富、搭配和谐的画或小朋友的作品经装饰后在一面墙壁上形成美术欣赏栏。
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色彩知识、审美情趣,发挥在改装画中,特意由教师出主题,孩子自己去构图,运用色彩进行表现。如:迎国庆,庆元旦,春天来了等等,孩子能用暖色调表现节日的浓烈气氛,用暖色调及丰富的颜色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努力营造感知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好孩子的绘画心理特征及年龄特征,多方位,多元化地运用各种手段、形式,为孩子提供有丰富色彩的环境与条件,尊重孩子个人的审美倾向,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使其有独特的个人色彩风格,创造性地表现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6:12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