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4 21: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2:12
半夏的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即制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等。不同的炮制品在功效上有所偏擅,如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半夏曲多消食化痰,不过半夏的常规功效各种炮制品基本都还是有的,只是通过炮制手法将其中的某一功效放大。经历代医家的研究总结,如今半夏的性味偏于温辛,可归肺、脾、肾三经,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十分卓绝。
不过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多数时候都较少“单兵作战”,像半夏,就有一位好搭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茯苓。茯苓的功效想必大家都比较清楚,毕竟是一个药食两用的中药,用得多,大家也更为清楚,茯苓味甘淡而性平,归心、脾、肾三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
纵观半夏与茯苓配伍出现的地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半夏藿香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汤、藿香正气散、茯苓小泽泻汤、防风茯苓汤等等不胜枚举,对应的病症较为繁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都有,但我们应当从不同中去寻找规律。
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半夏与茯苓这两味中药同在的方剂,其所治之病证,均有痰湿水饮为患,或外感,或内生,或实,或虚。到这里,我们或许能下一个结论,半夏与茯苓,是治痰湿的“黄金搭档”。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劲往一处使得呢?这3种情况不妨了解一下。
1.湿痰、寒痰
半夏辛温而燥,可入肺脾;茯苓甘淡,能入脾肾。我们都知道,脾为生痰之源,半夏长于燥脾湿、化痰浊,茯苓甘补脾助其运化水湿,二药共用能止未生之痰;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温脏腑化寒痰,茯苓淡渗利湿导痰湿从小便而去,二药相须可消已生之痰。当然啦,二药还常与陈皮、干姜、细辛、天麻、白术等药同用,以便更加精准地打击湿壅于肺,或是寒饮咳喘,或是痰湿上扰清窍等证,体现出对病位、病机的精妙把握。
2.呕吐
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写道,半夏“下气止呕吐……大和脾胃”,而发挥半夏降逆止呕之功以治呕吐之症自医圣张仲景已有之,张仲景认为它适宜于多种原因所致呕吐。因胃热而起的呕吐,半夏常与竹茹等清胃止呕的药同用;因胃阴虚而起的呕吐,常配伍麦冬等养胃阴药。而茯苓一则能健运脾气,二则能利水渗湿,常常与半夏、生姜同用于痰饮或寒湿,以及胃虚气逆所致的呕吐,多能获效,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3.梅核气
梅核气因气郁痰凝而成,主要表现为咽喉有异物感、胸膈满闷,但喉镜检查常常显示无异常。半夏厚朴汤就是梅核气的专方,特为肝气郁滞而使肺胃气津亦不畅,导致痰气凝结于咽喉所设。方中半夏既能化痰散结,又能降气和胃,转输津液;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气;再加上厚朴之行气宽中燥湿、苏叶之理肺疏肝、生姜之温散水气,诸药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