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放生」背后隐藏了什么心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3 17: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7:37
放生本是一种善举,其渊源来自佛教文化的慈悲,也来自这一文化提倡的赎罪,其所倡导的众生平等、戒杀护生等思想使得放生活动盛行起来。“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放生的本义是在看到生命要被*,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出钱赎买并将其放归自然的解救举动。这种行为不限时间、地点、场合,完全是自发随机而起,借以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然而近年来,许多放生行动却偏离了放生的本意,变得越来越组织化、规模化、形式化,甚至商业化。有些放生者为了完成放生的心愿,会与经营者预定下需要的动物,经经营者向那些捕捉者下定单,捕捉者再按定单去捕捉,然后将捕捉到的动物送到市场,经营者把动物卖给放生者,由此催生了放生“一条龙”产业链。
放生不是简单地将动物放回野外。人工养殖的动物到野生环境基本活不了,而野生动物也需要有一个野化训练,以重新适应野外生存。可现在很多放生者通过集体筹资,在市场上购买整批鱼、鸟、龟来放,可这些动物大都是人工饲养,已失去野外生存能力,放生反成杀生。
放生的目的是救度众生,但是某些诸如将蛇等危险动物放生到人们居住范围之内的放生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另外,有些放生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被破坏。比如有些地方出现过放生食人鱼的案例,凸显放生者缺乏科学常识和理性放生的态度。
盲目放生不是功德与慈悲,而是无知与罪孽。佛教有一桩著名的公案:达摩见梁武帝,梁武帝自认为修建寺庙无数,应该是功德无量。达摩却说他毫无功德,梁武帝不悦,于是便赶走了达摩。后来,在另一位高僧的指点下,梁武帝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是因贪图功德而建功德。贪图功德是恶,建立功德是善,一善一恶,相互抵消,自然是毫无功德。
如今的一些盲目放生者也如同梁武帝一样,以贪图功德而建立功德,也就是“自私”。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万物是否“和谐”,只而是妄图以“放生”消弭罪孽或者积累功德。这实际上是曲解了放生的本意,“夸大”了放生的“功德”。如此盲目放生,不仅不能真正积累功德,反而越放生“慈悲心越薄越脆弱,功德也越放越小”。
回归理性放生,佛教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引导至关重要。更要以法律法规规范管理放生行为。放生者也应提高科学常识,杜绝盲目放生行为。放生与护生都应本着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原则去进行,升起慈悲心、爱心才是最大的功德,放生者万不可简单地以数量来计算自己的“善行”,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违背自然天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07:38
人们随意的放生行为导致许多外来物种或人工培育物种进入不适应的环境,动物因此大批量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
放生的动物可能携带大量的致病细菌和病毒,很容易传染给原生物种,引发疾病甚至死亡;
随意放生动物还会造成生物基因混乱,影响正常的生物繁衍,例如巴西红耳龟和国内本地龟的交配,造成严重的生物基因污染。
另外,由放生引发的外来物种入侵,掠夺本地物种的生存资源,造成本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也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盲目地放生鱼的危害
如今放生鱼通常会选择两类地点:一类是城市里的人工湖泊,一类是自然水体,我们先以人工湖泊为例,人工湖泊通常在一些公园、景区等旅游景点内,在这些人工湖泊中,放生的动物五花八门,有田螺、有鱼,有龟等等,这些湖里主要的鱼类一般都是金鱼,以观赏为目的的。
虽然这样的湖里没有什么生态可言,但是如果放生一些比较凶猛的鱼类,比如黑鱼的话,金鱼的数量会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即使是放生一些鲤鱼、草鱼等常见的鱼类,它们也会将湖里原本的植物景观(比如荷花)给啃食掉。
因此,盲目地将鱼类放生到人工湖里,会影响湖里的原有的鱼群以及水生植物群落。
人工湖其生态不是很完整,盲目地放生鱼类都有影响,更不用说是野生水体了,因为野生水体都已经形成了非常长的时间了,里面的生态是非常完整的,各种水生生物相互制约,形成了生态平衡。
当人为的像野生水体内放生鱼类时,如果该水体中已经有了该鱼,放生少量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但是如果放生的数量较多,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