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5 19: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7:02
萧萧,是一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压迫下女性同胞的一个小得可怜的缩影,她看起来虽是微小的,但也散发着金黄的人性光芒。
萧萧人如其名,她就如在那萧瑟秋风中一片枯萎的随风飘零的落叶,在坠落中展示出自己那可悲的又微微发着苦味的人生,作者别具匠心,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暗的揭示出了萧萧的命运,因此也使得在那看似美好的结局中透出了一丝淡淡的哀愁,这一丝哀愁既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嘲讽,也是对在封建压迫下女性的同情。
萧萧十二岁的时候做了媳妇,他有一个三岁大的丈夫,每日媳妇都带着丈夫嬉戏打闹,有时到村前的柳树下玩,有时到溪边去玩,丈夫饿了,媳妇就喂他东西吃,哭了,媳妇就哄他笑,摘朵南瓜花或狗尾巴草戴到笑丈夫的头上,或亲上丈夫一口,直到丈夫笑。
萧萧就这样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天抱抱丈夫,也帮家中做点杂事,能动手的就动手。又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服,搓尿片,一面还捡拾着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在身边的小丈夫玩;这是何其的悲默啊,自儒家思想始,中国女性的命运就卑微了一大截,三从四德的枷锁,锁住了无数向往自由的女性灵魂,家务和孩子成为了女性的天职,二者且必须兼备,缺一皆不可。
或许萧萧的灵魂在数千年的枷锁下显得微微的麻木了些许,祖父打趣说道要萧萧去做那“怪的可笑”的女学生时,萧萧却感到一些惶恐。她并不敢明目张胆的追寻自由,却也暗暗的滋生那对自由的向往,可怜且可悲。引鲁迅先生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自从萧萧过了门,做了拳头丈夫的小媳妇,一切都不比先前受苦,从萧萧身体的发育可以看出这一点,萧萧日子看似平淡、闲适,却也隐不住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正处在性懵懂期的萧萧喜欢花狗唱的那让人脸红心跳的歌,有时她也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想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倒是要好一些;这跌宕起伏的心理矛盾,完全现出了萧萧内心在追求自由上的强烈的冲突。
“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性的冲动(<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萧萧终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自由在与封建礼教的战斗中占据了上风。但是封建礼教不是朝夕就能打败,它有极其深厚的根基,牢牢的扎入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封建礼教这个千年妖精是强大无比的,尽管有“五四”的清风,但却任然吹不开那阴霾的雾。
后来,萧萧怀孕了,按常理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于花狗和萧萧来说这可是顶大的要命的事,花狗终无法挣脱无情郎的形象,他还是按照常理的拔腿就跑。萧萧的肚子一天天的大了,这时封建礼教自会是会站出来对萧萧实行报复,“家里的人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悬梁,投水,吃毒药她也想齐了,这次封建礼教是大获全胜,自由只落的个一败涂地,萧萧被众人讨论是“沉潭”还是“发卖”,众人被萧萧的事烦恼的手足无措。
“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宏壮。”丈夫的全家都很喜欢那个孩子,“生下的既然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看似萧萧的儿子是萧萧在封建礼教面前的一个保护盾牌,其实不然,萧萧的儿子牛儿就是萧萧那永不磨灭的伤口。封建礼教把牛儿化作萧萧的伤,只得教萧萧无处躲藏。
牛儿十二岁那年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一个由封建礼教这个老妖构建的轮回游戏再一次在另一个女性身上开始上演……
这就是一个无法挣脱的事实,在那个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年代,自由无处可藏,一代代中国女性追逐自由的灵魂全然被那千年老妖所吞噬。
萧萧的命运紧紧的连接着那无数的在苦难中争扎的一代女性,萧萧只是时代潮流中一粒微小的细沙,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熟语却也说“一粒沙里看世界”,以小见大,以寡喻众正是沈从文先生的高深之处,先生能将那最平凡琐碎的妇人小事中剔出不平凡的,且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更能体现出文章所谓的“价值”。
在滚滚的时代洪流中,在共时的条件下,有无数的“萧萧”正在重复萧萧走过的路,或许萧萧重复的是另一个“萧萧”走过的路,封建礼教在中国数千年的统治中无数的女性合力上演了一部充满着血泪的悲情史。
这般的悲情史并不是自萧萧起,但也不会于萧萧终。最悲情的不是人,最悲情的不是事,最悲情的是处在那般时代潮流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