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4 21:29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
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扩展资料
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论角度理解,冰雹灾害是冰雹的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受灾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降雹与暴雨都是强对流天气过程,受地形约束,常相伴发生,因此暴雨和地形成为冰雹灾害孕灾环境的主要因素。
冰雹灾害的强弱及区域分异首先取决于降雹的特点,从我国降雹的区域分布看,降雹高值区呈现一区两带的特点:一区指青藏高原多雹区;两带指南方多雹带和北方多雹带,前者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向东延伸到湘西、川鄂边界,后者从青藏高原的北部出祁连山、六盘山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连接。
中国冰雹成害的区域分异与冰雹致灾(降雹)的区域分异相比较,有明显的向东、向南、向西扩展的趋势,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差异。其一,从大区域看,冰雹灾害多发区和冰雹致灾最高频区截然不同,前者为人口稠密的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后者则为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
其二,冰雹成害与致灾均存在两条多发带,但前者较后者位置更偏东,特别是在东部形成南北向的多雹灾带。其三是多雹灾区域均位于多降雹带内,且呈现团块状分布。
由此可见,我国冰雹灾害的区域分异深受人类活动范围的影响,呈现中东部多、西部少的空间格局特点。再从区域的降雹和雹灾空间分异对比看,降雹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受灾体性质的变化使得冰雹致灾的高值区不一定是成灾高值区。
虽然受灾体并不是造成灾情的直接动力,但是它使得冰雹灾害的灾情产生相对的扩大或缩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冰雹(天气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4 22:47
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或冰晶,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0:22
冰雹,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俗称雹子。冰雹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是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它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5毫米至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冰雹的直径越大,破坏力就越大。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的。当水汽随着气流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若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就会继续降低,达到0℃以下时,水滴就会凝结成冰粒。冰粒在上升运动的过程中,就会吸附周围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至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就会往下降落。当小冰粒降落到较高的温度区时,它的表面就会融解成水,同时又会吸附周围的小水滴,如果此时又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它的表面又凝结成冰。就这样,小冰粒在天空中就像滚雪球一样,它的体积就会越来越大,直至它的重力大于空气的浮力,就会往下降落,如果在到达地面时仍然是固态的冰粒,就被称为冰雹;如果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层里掉下来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2:13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一种固态降水。它主要发生在春夏之交的过渡季节对流发展旺盛的时候。冰雹的形状很多,有球状、圆锥状、椭球状或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冰雹的核心是由霰或冻结的雨滴构成,一般直径约为0.2~0.3毫米,大的直径可达6毫米。外面交替地包以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层,通常可以有3~5层,多的可达28层。冰雹的密度变化很大(0.1一0.9克/厘米’),平均密度约为0.7~0.8克/厘米3。雹的大小也很不相同,最常见的是直径介于0.5~3厘米之间的,最大的冰雹可达数千克重。在我国曾出现过4.5千克的冰雹,但世界各地降大冰雹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冰雹的多层结构反映了它的复杂的生成过程。当冰雹与过冷却水滴碰撞时,水滴相继在冰雹表面上冻结,同时释放潜热。这潜热一部份消耗在冰雹的蒸发和空气的热传导上,一部份使冰雹温度升高。这则云内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云内气温低,含水量也很低,此时冰雹所能捕获的过冷却水滴并不多,冻结时释放的潜热也不多,并且很多热量很快扩散到空气中去,过冷却水滴与冰雹碰撞后能很快地冻结。原来水中溶解的空气和水滴之间存在的空气来不及逸散,于是冻结而形成不透明的冰层。因此,冰雹的不透明层反映了云内温度低,有水量小的生长条件。这种增长过程称为干增长过程。另一种情况是云内含水量充沛,气温高,此时冰雹捕获大量的过冷却水滴,冻结时释放出大量的潜热,由于冰雹蒸发与空气的热传导只消耗其中一部份热量,另一部份热量则使冰雹温度升高。最后在冰雹表面上形成一层水膜,由里向外慢慢地冻结,形成透明的冰层。显然,透明层反映了云内含水量高气温高的生成条件。这种增长过程称为湿增长过程。有人利用风洞模拟自然条件下冰雹的增长过程,发现除了干、湿增长的透明层与不透明层外,还有一种叫做“海绵”型的冰水混合层。因为冰中可以包含液态水,结构也较松散,故叫“海绵”冰层。海绵冰层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它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产生、还可能演变成干的不透明层或湿的透明层。由于失水变为多孔状干层,多孔状的干层嵌入水后也可以变成海绵层。产生海绵层的热力条件是当总的热量不完全散失,因而与冰雹碰并的水份未能全冻结又未被气流完全吹散掉,于是多余的水分残留在你的骨架之中,形成海绵状结构。设想冰雹是通过下述方式形成的。强大的风暴随着高空引导气流方向运动,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有一股强烈而稳定的向上倾斜的上升气流。当云中个别大水滴冻结成的冰粒,籍凝华过程迅速增长而成雹胚,这种雹胚第一次被上升气流携带上升时长成小冰雹,并沿轨迹AA向前运动,被抛出云外,降落在上升气流的前方,部分小冰雹可能再次进入倾斜的上升气流中。稍大的颗粒可能在强大的上升气流中部沿BB轨迹线运动。通过过冷水区继续增长并缓慢降落,然后在较低的高度上,再次卷入强大的上升气流之中,最后变成中等尺度的冰雹下降。如果云内强大的上升气流速度是随高度增加的,那么,有一部份适当尺度的颗粒随上升气流沿CC轨迹线运动,这时冰雹不断增大,而其下降速度也不断加大,当下降速度增加率相当于上升气流速度的增大时,冰雹最后可以长得很大,这就是大冰雹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冰雹形成必需有以下条件: (1)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2)积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 12~- 16℃); (3)要有强的风切变; (4)云的垂直厚度不小于6~8千米; (5)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克/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6)云内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7)雹胚的数密度要小,一般为0.1~0.2个/米8左右(这些只是形成冰雹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4:21
冰雹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也就是地面巨大的热量使地面空气被加热而快速上升。空气中的水气达到高空,高空低温使水汽凝结成冰晶,空气变冷后与冰晶一起下降,下降途中与上升的热气流相遇,冰晶与水汽中的小水珠撞后增大,如果上升气流强劲,冰晶将再上升,如此反复,直到冰晶成为较大的冰雹,当上升气流无法托住冰雹时,就会降落到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