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2:23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大使命,体现*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 10月9日~12日的北京,将迎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是30年以来的第7个三中全会。此次全会的主题将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30周年,在人们看来,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必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告诉《了望》新闻周刊,每届*全会都很重要,通过全会凝聚共识,形成理论,部署战略和整体布局。从党的十四大以来,一中、二中全会的作用稳定,主要是人事工作部署安排。而历届三中全会,则往往带有每届*领导集体的烙印。可以说,要看一届*领导集体的“高明之处”,可通过观察三中全会的“出手”,来体现出本届*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 之所以三中全会的议题大多锁定发展与改革,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是中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每届*领导集体的中心工作。而从30年来7个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并进行着逐步演进与探索。 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了望》新闻周刊力图从“历届三中全会”这一视角纵向切入,简要勾勒出党治国理政的思路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在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全会还增选了*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是多位接受本刊采访的研究者的共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后的六年间,即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启动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发端,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即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在这一阶段整个*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而市场调节的部分刚刚开始萌生”,常修泽长期从事*转轨研究,他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特点在于正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重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 “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常修泽告诉本刊记者,在此次全会前,**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进行各种各样的调研和研讨。正是由于充分的准备、酝酿,在全会上作出了改革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是相当大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8年9月26日~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这次会议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受访的专家指出,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的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深入下去,这次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谈及此,常修泽分析说,评价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需先把时间回拨到1992年春天。1992年*同志的“视察南方的谈话”带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当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将十四大确定的经济*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对于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来进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改革和法制建设。这八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八柱”,支撑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个大厦。 这一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是我国进行经济*改革的行动纲领。这次会议后,我国的经济*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 在常修泽看来,中国改革的第三阶段,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阶段始于1992年10月,一直持续了10年时间,直到2002年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力度比较大,向纵深发展的势头也比较强劲。 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10月12日~14日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1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在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必须遵循的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措施。 受访专家认为,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次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新起点 2003年10月11日~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更加现代,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已经和必将推动中国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常修泽告诉记者,“经济*改革的突出变化就是注重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统筹。”他分析,“前一阶段的改革,并没有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指导性理念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指引我们研究并推进*创新。” 综合受访研究者的判断,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明确了国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也是公有制,这是继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之后的第三次思想*。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了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从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均衡的发展观,同时大力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这意味着中国改革或者说制度创新将进入全新阶段,即改革的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由此,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改革已拉开序幕,经济、社会及行政*改革相互促进的态势开始形成。 不仅如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思想被写入中国发展的战略文本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决策层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全面展开。 期待十七届三中全会 即将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目标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谈及此,张立群分析说,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过程中,而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好农民、农村的发展问题,并且要通过工业化的推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找到出路。同时,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好,也是关系着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正因如此,本届三中全会的关注面更加集中,这也表明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正越来越突出”。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措施,清楚记载了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 但是,当前农村的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很不平衡,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部分农副产品供求紧张而导致的物价过快上涨,由农资等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由*不配套导致*重视粮食生产而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但难点也在农村”,常修泽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为主要议程意义十分重大。 如何观察本届三中全会,叶笃初提示,其一,可观察*全会的工作报告,即总*代表*局所作的报告,“观察工作报告怎样做,能看出点味道来”。其二,可观察工作报告的征求意见过程和范围,现在中委的权力已大大提高,其知情权、发言权、决策权、监督权都悄然扩大,这表明*领导集体的民主性逐步增强。同时,从*广泛向专家智囊征求治国理政方案来看,*领导集体的开放性也有所增强。其三,可观察**局提交三中全会审议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他看来,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分量将比人们预料的分量更重。.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2:24
什么都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