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集邮的人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3 23: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6 20:04
无法考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6 20:05
集邮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法文philatelie,是1865年法国人海尔宾创造出来的。它是由希腊文philos(爱好)和atelein(免费或免费凭证)组合而成。后一个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邮票。
集邮起初只是指对邮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后来逐步扩大到与邮票及邮政业务有关的其它收集品,包括实寄封,首日封,首航封,邮资信封,邮简,邮戳,邮政单式签条以及邮政和集邮史料等。世界上有了邮票才出现了集邮,而邮票是由于邮政的发展才产生的,要全面了解集邮首先得从邮政开始。
从古代邮驿到近代邮政:
在古代社会,人们很早就用各种方法来传递信息。公元前三千年,亚述的商人用泥制的书板与亚洲西部的同行们通信。这些泥制的书板都是用奇特的楔形文字雕成的。从公元前两千年古埃及的遗迹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在把信件交给帕拉奥国王的送信者的图象。据史料记载,使者出发前,考虑旅途的艰险,把所有财产都给自已的孩子。可见当时的使者送信是一件困难和危险的事情。
我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烽火台传送军事消息。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更促进了邮驿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但建立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驿站网,而且形成了一套邮驿管理的法令和制度。据记载,从最远的边疆到首都咸阳,只要七天就能把文书送到。公元二世纪,汉武帝为了加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开始建立国际邮路,从首都长安西行,经过甘肃,新疆直通波斯和罗马帝国。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唐代设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的驿站。其中陆驿1297处,服务人员17000人,规定日行70里,急件日行300里。
我国的邮驿制度一直延续了约3000年,到了近代邮政出现后,邮驿还和邮局同时并存了一个时期,直到1914年才正式宣布裁撤。
1840年,英国*根据罗兰。希尔建议的方案,对邮政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实行单一资费,降低资费标准和预先收费,同时开始使用邮票。由于这一改革带来的明显效益,许多国家纷纷效仿。英国邮政制度的改革,标志着近代邮政的开始。1874年在伯尔尼举行了国际邮政大会,对国际邮件互换作了统一的规定。1875年国际总邮政联盟成立,1878年改名为万国邮政联盟。就在这一年,中国试办国家邮政,并且发行第一套邮票。
1898年,清*正式批准成立大清邮政,但实权在外国人手里。1905年清*设立邮传部,但直到1911年才在名义上接管邮政。
邮票的诞生:
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了,5月6日正式使用。这就是以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图案的面值1便士的邮票。由于是用黑色油墨印刷的,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人罗兰。希尔。他原来是一个教员,一生为改革邮政作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他对发展邮政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去世前被授予伦敦市荣誉市民的称号。1979年是他逝世一百周年,许多国家为他发行了纪念邮票。
在使用邮票前,邮件的收费手续十分繁杂,根据信件用纸的张数和投送路程的远近,逐件计算费用,并且是在邮件送到后向收件人收费。收费的标准也非常高,最高邮资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连英国的国会议员也感到是沉重的负担。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享有免费交寄邮件的特权。这些弊病成了邮政事业发展的障碍。
罗兰。希尔为什么会想到改革邮政呢?曾经有一些有趣的传说。一个传说是:苏格兰有位美丽的少女,每天有大批向她求婚的信通过邮局雪片般飞来,但按当时的邮件收费办法,她必须为所有这些信件付出邮资,而这笔昂贵的费用是她无法负担的。她只好拒收。而邮局在退信时,又往往找不到寄信人,结果往返徒劳,费力不讨好。这件事促使希尔决心改革。
1837年希尔出版了<邮局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他主张取消议员免费邮票的特权,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不论路程远近,凡不起过半盎司的信件都收费1便士,印刷一种标签,寄信人可以在任何邮局买到,贴到信上,作为预付邮资的凭证。这种标签就是后来出现的邮票。
邮戳与邮票:
人们知道,邮戳主要是用来盖销邮票的。但是邮戳还曾经是邮票的前身,这点却不一定是大家熟悉的。而且,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邮件又重新用邮戳来代替邮票,甚至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有人戏称这是邮票的"返祖现象",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倒退"。
邮戳与邮票有着不可分割而又互为转化的关系,的确是明显的事实。在集邮中,邮戳的地位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不但有人兼集邮票与邮戳,而且还有人专门收集邮戳。西方集邮界有名名言:"今天的邮戳就是明天的邮史"。可见邮戳的重要性。
邮戳的资历比邮票老得多。早在邮票出现很久以前,邮政部门就在邮件上盖一个图章,注明收到邮件的地名,有时还有日期。邮资通常是用红黑两种墨水书与的。红色表示邮资已由寄件人付出,黑色表示需要向收件人收取。
世界上最早的有日期的邮戳是1661年英国邮政总局*享利。比绍普采用的。
邮戳在邮政事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转化出邮票,而今天,在邮件日趋增多的时候,邮票又开始向邮戳分化。现在许多国家对同时大量寄发的邮件多采用邮资总付的办法,即在邮件上不贴邮票,而是盖上一个"邮资总付"戳。
早期的集邮:
世界上最早开始集邮的人是谁?一直众说纷云。
1840年"黑便士"邮票发行的当天,大英博物馆的约翰。格雷博士出于对邮政改革的关心,专门到邮局买了这种邮票作为纪念品保存起来。他也同样买了首日发行的"蓝便士"。格雷有理由宣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邮票已遍及20多个国家,邮票的种类开始多了,集邮才盛行起来。1852年,地理学家温地美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用镜框公开陈列出他收集的88种邮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邮展览。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都出现了活跃的集邮家。
1861年英国伦敦的柏青巷出现了露天的邮票交换所,那是当时集邮者的聚会处。同一时期,斯坦德牧师在马可巷的教堂里组织了一个集邮会,这是集邮组织的雏形。1865年法国成立了一个集邮团体。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邮组织。1890年比利时皇家集邮俱乐部联合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集邮组织。
随着集邮活动的发展,邮票成了商品。1856年,16岁的吉本斯开始了他的邮票生意,开办了一家专门经营邮票的商店。几年后,法国妇女尼古拉斯在巴黎因出售邮票而出名。1860年美国也出现了邮票商店。1862年法国开始出售世界上第一本集邮册。(当时是把邮票实贴在册子上的。
集邮活动首先是从欧洲开始的,接着扩大到北美,随着集邮活动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有组织地开展国际性的交往。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这种国际*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有20多外国家参加,会后出版了<国际集邮会议录>,这是世界最早的国际性集邮文献。同年,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邮展。
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在巴黎成立。
发展中的世界集邮:
有人说集邮是世界上最风行的爱好。这是不夸张的。事实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爱好象集邮这样波及到如此广泛的阶层,深入到如此宽阔的领域,而它的势头还正在不断发展。
人数:全世界集邮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因为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标准,不同的人估计出来的数字往往是有很大差别。据认为,按人口比例计,北美和大洋洲最多,差不多是每十个人中有一个集邮者。其次是欧洲。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少得多。有些集邮家估计全世界有总人数在一亿以上。
目录:邮票目录的出现已有120年的历史。它是收集,鉴别和研究邮票的重要依据。大部分国家都有本国的邮票目录。同时,有些国这有出版了世界邮票目录,通称为标准目录。著名的标准目录有英国的<吉本斯邮票目录>,美国的<斯科特标准邮票目录>,<明库斯新世界邮票目录>和法国的<香槟邮票目录>
报刊:集邮报刊在宣传和组织集邮活动方面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目前,通过报刊发行机构发售的报刊至少有五百多种。中国出版的<集邮>月刊在发行量上居首位。
集邮社团:集邮是一项社会的活动。随着集邮的盛行,人们要求组织起来,于是各种社团出现了。在集邮发达的国家,差不多每一个大小城镇都有集邮俱乐部或其他名目的集邮社团。
集邮展览:展览是集邮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全国性或地区性集邮组织每年都举行邮票展览并颁发奖品。国际集邮联合会经常赞助和支持一些国家举办大型的国际邮展。最初的邮展只限于集邮者向同好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藏。而现在的邮展则发展成了集邮者集聚的节日。在展览期间,通常都开展贸易活动,组织学术讨论,举办学术报告,以及交换邮品等活动。
集邮在中国:
集邮在中国出现大约比西方国家晚三四十年。1878年中国开始发行邮票,两年后,即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各国信馆之印图>的短文。这是我国最早向公众介绍集邮意义的中文文章。
1911年辛亥*后,我国集邮活动有了明显的发展。1922年我国第一个有影响的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次年出版了一期会刊。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的关怀下,集邮活动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时期。1955年1月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同时出版了<集邮>杂志。集邮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1979年中国邮票总公司成立,这是一个统一经营邮票设计,生产和向国内外提供集邮服务的企业。
1980年1月停顿了14年之后的<集邮>杂志复刊。
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履的集邮组织,它标志着我国的集邮事业开始了新的里程。
近几年来,我国邮票选题的丰富和设计艺术的提高,对促进人们提高收集中国邮票的兴趣无疑是起了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http://www.lszcat.com/info/144/18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