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有什么名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4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21
有很多。
许君擢,字玉节,多宝乡排上许村人。明代庠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许一元,万历辛卯年中举,曾为福建宁洋县令。家产雄厚,为人慷慨仗义好施:每逢灾年饥荒时,他舍己为人开仓放粮煮粥施贫;如遇特困乡民患病,他义无反顾施药救人;发现无名死尸,就毫不犹豫地出钱买棺木请人安葬。许被当地人称为“象菩萨心肠一样的好人”。
多宝、北山两乡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坝之南,旧有黄沙滩渡,秋冬时季,水落老港,雨雪时作,寒风怒嚎,湖滩泥水漫漫,行人极为不便,冻死者时有发生。
崇祯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钱启忠对此十分怜惜,毅然捐俸(工资)首倡采购石料、招募技工、设法架桥,许君擢等人倾囊以助,并组织实施,乡民纷纷献工出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建桥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长八百七十九丈。并在北山乡邵家山脚下,建“广福庵”(俗称“渡头庵”),供行人休息。自此以后,三百余年间,极大地方便了多宝至北山的过往行人,为了纪念钱启忠修桥义举,故名“钱公桥”。此桥竣工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造福乡梓的事大加赞赏,于是作《钱公桥碑记》,树立“广福庵”傍。载入同治版《都昌县志》中。1960年,兴建
新妙大坝,钱公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石料用来护理大坝。桥虽然消失在人们视野里,但是钱启忠、许君擢等人的芳名,永远留在后人记忆中。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许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刘达桂,字声杨,多宝乡刘便垄村人,清代贡生,居心仁厚,乐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修桥、铺路、救弱助贫等事,他都义不容辞、慷慨解囊相助。多宝乡蒋公岭山脚下,有鄱阳湖神灵渡(旧称:樟树湾渡),属都昌、星子两县民间往来唯一通道。秋冬时节,浅水烂泥,商旅难行,每年冻死者达数十人。刘达桂耳闻目睹,食无味,寝不安,毅然捐资,购运石梁、松木,招募工人建桥,乡民争相献工出力。南康知府窦国华为之感动,赞其义举,多次捐献资金。刘达桂组织施工,清嘉庆丁丑年,长约7华里之千眼桥始建成。为纪念南康知府窦国华,也称“窦公桥”。刘达桂再次捐献水田15亩,其子刘辉彩(监生)继捐献水田5亩,刘家山村贡生刘光炳捐献水田2亩,名为“永济会田”,田租用来维修石桥,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亲属者之费用。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当地举人夏梦元、夏文誉等在蒋公岭庙刻碑纪实,以留远念。虽然经受两百多年风浪的袭击,但是千眼古桥,乃基本完好无损地,横卧在鄱阳湖神灵渡上。它本身就是不朽的历史丰碑。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刘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杜可用,元初农民起义首领。江西省都昌县人。靠白莲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举义旗反元,义军达万余。自封号为杜圣人,称天王,立年号万乘。以谭麟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西山横跨今都昌县多宝乡、左里镇)僧为国师。后被元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史弼*被俘杀。
宋末元初,江西省都昌县反元浪潮此起彼伏,三年之内就连续发生了三次武装抗元。杜可用领导的农民起义就是其中的一次。 宋祥兴元年(1278年),杜万一“僭号倡乱”,“拥众数万”。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贾居贞提兵征讨,擒万一磔之(凌迟)。 见《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六十四》:至元十五年(即宋祥兴元年),都昌杜万一僭号,拥众数万,居贞乃遣部将方招讨伪为贾,径造都昌,擒万一磔之。
北宋刘琦,驰骋中原,辱死不南,曾为宋学者以抗金十将之首载入青史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祖父江辚,一生隐居,教授乡里。父江烨,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虽在“庆元党案”蒙难之时,亦仍暗中坚持传授程朱学说,母陈氏,理学名儒陈大猷之女,陈灏之姊,万里家学渊源,幼年在祖父所建的书馆内读书,神隽铎颖,连举于乡,后从父教,学《易》经,稍长,赴白鹿洞书院深造,后又游学于隆兴府东湖书院, 朱熹弟子林夔孙为师问学。
陶侃,原籍都昌,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孙吴时曾当过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西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斥。 陶侃幼年勤奋学习
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湛氏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湛氏截发换得酒肴,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陶侃也倾心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陶侃独请行,“众咸服其义”。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份,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元康元年(291),惠帝后贾南风发动政变,独掌大权。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由于执政的贾模、张华尽心尽力,此后的七、八年间朝野安静,没有什么大的*。大约在296年,陶侃来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自惠帝即位后,更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凌物。忠贤绝路,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这种情况下,名流士族们谁还去理睬被中原人瞧不起的江南小人物陶侃呢?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份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几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终于在张华的推荐下当上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之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官,召为舍人。陶侃虽然得到一介官职,他的出身,以及与汉人不同的相貌,依然为洛阳的达官贵人所轻视。有一次,他与同州里的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同车去见中书郎南人顾荣。途中与吏部郎温雅相遇。温雅问杨晫:“奈何与小人同载?”名士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有人推荐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议。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适经朋友推荐,他得补 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陶侃打点行装,匆匆上路了。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他想起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中心远而又远的小县当县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而知。 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
黄灏(宋),字商伯,南康都昌人。幼敏悟强记,肄业荆山僧舍三年,入太学,擢进士第。教授隆兴府,知德化县,以兴学校、崇政化为本。岁馑,行振给有方。王蔺、刘颖荐于朝,除登闻鼓院。光宗即位,迁太常寺簿,论今礼教废阙,请敕有司取政和冠昏丧葬仪,及司马光、高闶等书参订行之。除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举本路常平。秀州海盐民伐桑柘,毁屋庐,莩殣盈野,或食其子持一臂行乞,而州县方督促捕欠,颢见之蹙然。时有旨倚阁夏税,遂奏乞并阁秋苗,不俟报行之。言者罪其专,移居筠州,已而寝谪命,止削两秩,而从其蠲阁之请。灏既归里,幅巾深衣,骑驴匡山间,若素隐者。起知信州,改广西转运判官,移广东提点刑狱,告老不赴。卒。灏性行端饬,以孝友称。朱熹守南康,灏执弟子礼,质疑问难。熹之没,党禁方厉,灏单车往赴,徘徊不忍去者久之。
刘琦: 绍兴十年(1140年),刘琦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3万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阜阳市),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到了顺昌,他首先去找知府陈规,问城中是否有粮,当听到有米数万斛时,就大笑说:“可矣。”(由此可见其明察细微之处:要守城,除了要有必死的决心,也要有一定的物资基础,不然那就不是决死而是送死了)。为表示守城抗金的决心,他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说了句:“脱有不利,即焚吾家,毋辱敌手也。”准备打败了就焚家全节(此是为了鼓舞官兵士气,思想*工作做得很好)。在他的鼓舞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刘琦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先后杀死数千敌军(此是趁敌不备,先挫其锐气,并激励自军的士气也)。 然后等金兀术的大军来了,又募得曹成等二人,谕之曰:“遣汝作间,事捷重赏,第如我言,敌必不汝杀。今置汝绰路骑中,汝遇敌则佯坠马,为敌所得。敌帅问我何如人,则曰:‘太平边帅子,喜声伎,朝廷以两国讲好,使守东京图逸乐耳。’”已而二人果遇敌被执,兀术问之,对如前。兀术喜曰:“此城易破耳。”即置鹅车炮具不用(这是故意示弱,以骄敌心。果然金兀术上当了,放弃了投石机等攻城器械)。在接着在颍水及其岸边的草中下毒,当时天气闷热,金兀术带军到后人马饥渴,结果“食水草者辄病,往往困乏”,而相反“锜军皆番休更食羊马垣下“(使得敌军未战先乱,而本军则以逸待劳),到此时胜负之数已分。 果然金兀术10万精锐战未多时即已崩溃,“兀术拔营北退,锜遣兵追之,死者万数“。尤其血战中,先后破敌铁浮屠、拐子马队,使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战术首次失败.是役也,刘锜兵不盈二万,出战仅五千人。而金兵号称数十万,光是兵营就连绵十五里。刘琦指挥若定,取得南宋对金第一次大胜的顺昌大捷。后人赞曰:“军非歼颍水,马已蹴关山”。“寺门之薪”亦传为佳话。后因秦桧张俊的陷害,刘琦被贬官,后忧愤成疾,以至呕血数升而卒。死后谥武穆(与岳飞同)。
据说后来金主完颜亮南下,一一列举南朝诸将,问自己下面的将领有没有敢与之作战的,每说一个,下面的人都响亮得回答“敢”,但举到刘琦时,没人敢说话。完颜亮只好自嘲道:我自己来吧。
刘琦慷慨深毅,有儒将风。宋史上说: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后世史书认为南渡名将以张、韩、刘(刘光世)、岳并称,其中却未包括刘琦。事实上张俊的人品实在不好,而刘光世更是庸才一个。比起这两个,刘琦无疑更能称得上名将之谓。即使是同岳飞相比,刘琦也不逊色:岳飞进军郾城,直抵朱仙镇,连败金兵;而刘琦同样力守顺昌,连败金兵。后世只知岳飞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却不知刘琦早在顺昌大捷时就已同样大败金兀术,且取得了南宋对金的第一次大胜。可惜的是现在大家能记住岳飞、韩世忠,而知道刘琦的却少之又少。
刘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江西省都昌县下排门刘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将领。曾任南京*军校筹备主任,国民*总统府参军长,国民*军陆军二级上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21
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岸,为昌、九、景金三角中心地带。幅员2700平方公里,人口72万。
都昌西汉时名枭阳,自唐武德五年置县都昌,距今已有1370余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宋代诗人苏东坡游南山曾写下“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的诗句。著名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系都昌人,故乡至今还保存着有关他的文物古迹。都昌面对庐山,境内有南山、老爷庙等风景点。
都昌山清水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有内湖水面16万亩,绿化面积100万亩,农作物以棉花、粮食、油菜、芝麻、大豆为主。
都昌地下矿藏得天独厚,已探明储有极其丰富的硅砂、陶土、花岗岩、钼、钨、锗等矿产。
都昌地方工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以造船、型砂、机械、电机、造纸、皮革、纺织、陶瓷、矿泉水、饲料、竹凉席、珍珠为龙头,产品畅销国内外。
都昌水陆交通方便,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外。招商*优惠,引资环境良好,诚招天下能人志士来都昌观光游览,共谋发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22
许君擢 李文采刘达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22
[8.24]178神魔*正在发放8月24日内测激活码,神魔*官网正在发放激活码,也可以进入178神魔*参与活动获取: http://shenmo.178.com/fcfh/ 或者只需百度搜索“神魔*激活码”点第一个链接进入即可。(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5:23
【许君擢】字玉节,多宝乡排上许村人。明代庠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许一元,万历辛卯年中举,曾为福建宁洋县令。家产雄厚,为人慷慨仗义好施:每逢灾年饥荒时,他舍己为人开仓放粮煮粥施贫;如遇特困乡民患病,他义无反顾施药救人;发现无名死尸,就毫不犹豫地出钱买棺木请人安葬。许被当地人称为“象菩萨心肠一样的好人”。
多宝、北山两乡中有新妙湖一水相隔,大坝之南,旧有黄沙滩渡,秋冬时季,水落老港,雨雪时作,寒风怒嚎,湖滩泥水漫漫,行人极为不便,冻死者时有发生。
崇祯四年,南康府推官、浙江人钱启忠对此十分怜惜,毅然捐俸(工资)首倡采购石料、招募技工、设法架桥,许君擢等人倾囊以助,并组织实施,乡民纷纷献工出力,经过一年的努力,共建桥九眼,石堤五座,石路共长八百七十九丈。并在北山乡邵家山脚下,建“广福庵”(俗称“渡头庵”),供行人休息。自此以后,三百余年间,极大地方便了多宝至北山的过往行人,为了纪念钱启忠修桥义举,故名“钱公桥”。此桥竣工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造福乡梓的事大加赞赏,于是作《钱公桥碑记》,树立“广福庵”傍。载入同治版《都昌县志》中。1960年,兴建
新妙大坝,钱公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石料用来护理大坝。桥虽然消失在人们视野里,但是钱启忠、许君擢等人的芳名,永远留在后人记忆中。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许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刘达桂]字声杨,多宝乡刘便垄村人,清代贡生,居心仁厚,乐善好施。凡是地方上,有修桥、铺路、救弱助贫等事,他都义不容辞、慷慨解囊相助。多宝乡蒋公岭山脚下,有鄱阳湖神灵渡(旧称:樟树湾渡),属都昌、星子两县民间往来唯一通道。秋冬时节,浅水烂泥,商旅难行,每年冻死者达数十人。刘达桂耳闻目睹,食无味,寝不安,毅然捐资,购运石梁、松木,招募工人建桥,乡民争相献工出力。南康知府窦国华为之感动,赞其义举,多次捐献资金。刘达桂组织施工,清嘉庆丁丑年,长约7华里之千眼桥始建成。为纪念南康知府窦国华,也称“窦公桥”。刘达桂再次捐献水田15亩,其子刘辉彩(监生)继捐献水田5亩,刘家山村贡生刘光炳捐献水田2亩,名为“永济会田”,田租用来维修石桥,安葬客死鄱湖、找不到亲属者之费用。为了表彰其高尚品德,当地举人夏梦元、夏文誉等在蒋公岭庙刻碑纪实,以留远念。虽然经受两百多年风浪的袭击,但是千眼古桥,乃基本完好无损地,横卧在鄱阳湖神灵渡上。它本身就是不朽的历史丰碑。
(根据同治版《都昌县志》、《刘氏谱》《多宝乡志》整理)
[袁小帆](1928-2006)又名:开元,左里镇上袁村人,北京矿业学院函授毕业。历任湖南某地质队技术员、南昌西湖电机厂工程师、江西省金属材料公司高级工程师。其尤擅长电机、锅炉、电梯安装与维修,在南昌同行中颇具名气。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敏,爱好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他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作有:以反映方志敏、邵式平、向法宜等人,创建赣东北*根据地史实,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瓷都激浪》,(195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词集《行呤集》、历史故事集《豫章人文纪事》。他热爱家乡,关心、支持都昌经济文化建设:七十年代初,钢材供不应求,他想方设法为县计划委员会、党校等单位解决钢材指标,得到当时县委主要领导及有关人士的尊重。他以文会友,与都昌文人墨客:向法宜、赵泽华、胡迎建、董晋、余星初、夏国初等交往甚密,为都昌历史名人江万里、陶侃研究,写来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诗词。2006年5月,不幸因车祸丧生。
【李文采】(1938-2001)多宝乡火垄山李村人,书画家、诗人、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原景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秘书长,他被吸收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编委、诗词集《瓷都百咏》副主编。他有简传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传》、《江西学人传略》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