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和紫泥紫砂壶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一些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09 21:03
是紫砂。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紫砂陶按照品种可分为酒具、文具、花盆和陈饰工艺品等。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8:11
1、紫泥:紫泥的可塑性强,泥胚韧性高,适宜塑造各类壶型。紫泥包括底槽清、紫脂泥、老紫泥。紫泥温良亲和的特性使得紫泥适合任何茶叶,200cc以下容量的可以选择泡乌龙茶,如小仿古、小文旦、汉扁等。
2、绿泥:胎质轻疏,透气性和吸水性都很好。绿泥包括:本山绿泥、段泥、白麻子泥和红麻子泥。所谓团泥就是绿泥和紫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制成后便是段泥。其实对丁蜀人来说,团泥和段泥的发音相似,本无区别,实为一体。因此我们在这里统一称谓为段泥。绿泥因散热快、透气性好的优点适合泡铁观音、绿茶系列还有普洱生茶。如石瓢、仿古、睡莲壶等。
3.红泥:质密度大,质坚细腻。红泥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其实红泥类包括朱泥、红泥、石黄等等,这些泥料的内在结构不同,但烧成颜色属于红色,所以统称为红泥类。由于这些泥料的产地和内在结构不同,均有其特殊称呼。
如赵庄小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甚稀。呈土*,致密块状、砖红夹带浅黄白色及浅黄绿色块状,粉砂岩土结构。烧结后呈朱红色,表面质地沙粒明显,烧结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收缩率为10%左右。
伏东红泥:其矿层较厚,质坚如石,呈土黄褐色,其间细小云母沙粒分布,矿岩结构。烧结后呈土红偏朱红色,表面细腻,片状结构明显。烧结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收缩率为14.2%左右。
4. 朱泥一般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经高温烧结的扁圆朱泥壶,益茶性,聚热扬香,是乌龙茶伴侣。如泡铁观音,壶应在230CC以下,壶型宜矮不宜高,如西施、文旦、小仿古、小石瓢、四方抽角等,能表现茶香特质,平顺释放出铁观音的茶韵花香。泡铁观音茶不宜选用高筒直壶,因为高筒壶倒茶时易形成残留,就会释放处茶单宁,造成茶苦涩。
5.还有一些其他泥料,如降坡泥、石黄等。
降坡泥:降坡泥是指在宜兴丁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时发现的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到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是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透气性极好,适合泡铁观音,也适合岩茶和熟普,泡出的口感较纯正。如铁观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19:29
紫泥红泥都一样。只要是纯正的就行。紫砂壶主要看做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21:03
紫泥茶壶迎合市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22:55
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l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砂矿土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呈结晶状,而被玻璃相少,具有教高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气性。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
紫砂矿土俗称"生泥",形似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始加工使用。
紫砂矿土大约要开采千吨陶土方能得1吨左右紫砂泥,须经人工精选,剔除矿土中的老块、夹石、废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土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产品的大小再选用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有60目、40目、32目和24目),加水练成块状,经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放置数月方可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1)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俗称"天青泥"、"底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oC左右。
◎天青泥:“天青泥”原产于黄龙山大水塘,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在紫坭中,自古至尽以天青泥为最。什么是天青坭?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雨过天青色,称为天青,青中泛蓝。瓷器类的天青色既为此色。而紫砂坭中的天青,与陶器迥异。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中记述:“天青坭出蠡墅陶之黯肝色。”是说经焙烧手的颜色像深猪肝色。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坭,探究依据,一、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红的颜色;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辞源》371页)。二、前人因这种坭与天青染料相似,习惯称之。据说丁山大水潭,原本是开采紫砂坭的宕口,天青坭既产于此。后来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的水潭。最近*为民办实事,开发整修大水潭成公园,潭边立长乐陶庄制作的大型紫砂塑像——始陶异僧和紫砂壁画,供市民休闲和了解旧时窑场的概况。
在紫砂行业内,长期以来习惯把紫坭称为青坭。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是如此。1932年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中记述:“宜兴陶器,大体可分为紫砂粗砂两种。而在产地内部则可分为六种,试分述于后。第一类,青坭业(紫砂业)一、青坭业之业地蜀山、潜洛、上岸;二、原料产地:青龙山、朝庄山、银墅山;三、坭料名称:青坭(一名紫砂)、绿坭(又名潭砂坭)、大红坭……”此处青龙山有误,应为黄龙山。上岸即今紫砂村、朝庄即今赵庄、银墅即今任墅。之所以引述上段文字,是为印证在紫砂业内一直都把紫砂坭称为青坭。而天青坭则是紫坭中最好的坭,经过焙烧后的颜色深沉、和润、典雅。具体实物可见许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壶”。旧时紫砂业者用坭都考虑成本,一般的紫砂壶所使用的坭料,都是普通的紫砂坭。而花盆类则更差一些,既要成本低,又要收缩率小,用的坭料俗称中坭或红棕坭。为了达到视觉美感,就在坯件表面粉刷红坭或本山绿坭,术语叫化妆土,较大容量的普通茶壶也是如此。真正的天青坭,因原料稀少,非高手不用,非精品不做。
因为天青坭稀缺,上世纪七十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人工合成的方法,欲使天青坭再现。由此出现了拼紫坭。但终因基矿、配方及量产等因素,未能如愿。但偶尔也曾出效果,只是较少。应该相信,如果精选基坭,合理配制,掌握火候,还是能达到天青色效果的。现在有些宣传,作品言必天青,什么上祖流传,珍藏几十年,就未免夸大其词了。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清水砂,清水泥,普泥,红紫泥 清水砂就是清水泥,该泥为纯种紫泥矿,宜兴丁山陶者呼之“普泥”,为较常见之泥料;良者稀而贵,劣者多而廉;玩家习称“红紫泥”,本泥因视之古朴,经长期使用后老味浓厚,又乃古代陶人最喜使用,为流传较多传器之泥料,故以“清水泥”名之;乃作与赏二者最推崇之泥料。窑温:1160度。收缩比:约12%。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炼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红清水泥是清水泥中的极品,比普通的清水泥好养。
2)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龄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生成于紫泥层与岩板的夹脂之中,故有"泥中泥"之称,因出产量稀少,不宜制作大件作品,而且也不易烧制茗壶佳品,故仅少数茗壶用本山绿泥制作,而常与紫泥相调合成团泥,易制作,成品率也高。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济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教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3)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
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oC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oC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任墅赵庄红泥
◎伏东红泥
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17%至25%,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石黄,是红坭发色的主心骨。在紫砂业界,长期以来统称红坭,在历史文献的记述中,也有称为朱坭的。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朱砂这个名词开始广泛使用。据我了解,始起于台湾的一些业者、收藏爱好者对红坭产品,按色泽来细分,把颜色艳丽的称为朱坭,一般的称为红坭。由于不甚明了,以致把一些紫坭欠火候的,用普通紫坭制作的产品也纳入红坭。当然这是误会了。
《阳羡茗壶系》记述:“嫩坭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坭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调之乃变朱砂色。”清吴骞《阳羡名陶录》选材篇,加了一个黄字,称为嫩黄坭。自此以后的记载均相沿袭。顾景舟先生在一九八0年四月的备课笔记中讲述:“红坭,蕴藏在嫩坭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坭),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赵庄嫩坭矿的下层。红坭的定义:片状结构,不溶于水。”嫩坭,有些粗陶产品的原料中也添加,取其粘性和发色,因而被周高起叫做丞弼。上世纪八十年代,顾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经合新厂摊坭场。夏日,在烈日暴晒、倾盆大雨过后,他就到嫩坭摊场拣红坭,累积两桶(此时红坭矿源已稀少)。以前,陶制产品花鸟上色,凡红色必定用石黄研磨、用笔蘸之着色。
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原藏有俞国良制红传炉壶、色泽艳丽而不嫣、沉稳而不娇,被称为“大红袍”,公认的上好极品红坭。而与俞国良同时期的其他紫砂艺人的作品,都无这种上佳坭色。究其原因,抗战前,宜兴县*钟竟成,要做一批红坭茶壶送人,选中名家俞国良制作,而坭料有钟安排坭坊炼制,所以俞国良有缘得此优质红坭,钟所需茶壶,皆钤“钟竟成赠”方章,有掇球、仿鼓、线元、传胪等款式,余坭悉数归俞国良所有。而同期其他艺人,做壶为养家糊口,不可能出高价去选购优质坭。而所谓优质红坭,就是石黄含量多的红坭。
近年来,又盛传石黄再现。书刊杂志,口头传播,不乏声势。此石黄是指一种外壳黑褐色硬如铁,包裹一种和煮熟蛋黄十分相象的矿物。因其形色如蛋黄,就把它称为石黄。一九八二年,我就此请教顾景舟先生,顾老指出,这叫“烟瘪只”,缘何得此名?以前年长之人,喜抽黄烟,用一皮袋装烟丝,需抽烟时从袋内捻出少许,按捺在烟筒头内,点火即抽。随时把袋口收紧,以免散落。烟丝含油,经长期触摸,皮袋就黑不溜秋。二者十分相像,就把这个矿物叫“烟瘪只”,因为含铁量很高,经高温就呈黑色,旧时开采红坭,视其为废料,丢弃一边。(“烟瘪只”的问题可参见◎认知红泥)至今,红坭矿土已久未见,正宗的矿藏或淹没,或尚未发现,但愿有朝一日,重现天日
◎纯朱泥和红泥区别 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朱泥和红泥最明显差别在烧成温度、及成品音讯高尖。 目前朱泥矿是明显减少了、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 朱泥壶因烧成不易、一般正规工手(指紫砂工艺厂)是不愿去作的、因为朱泥的收缩比有20%~50%之高(一般紫砂约8%~15%就不得了)、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各价位款式之朱泥壶若不整口(用金刚砂磨平口盖)实难登上一级品。有些了解朱泥壶特性之壶友也只有在三点上要求、对於口盖要求则见人见智、因人而异了。
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但是与红泥又有本质的区别,属于中高档的泥料。纯朱泥和红泥有本质的区别: 1.两者的原矿不一样: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一样: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一样:红泥的窑温是1100度,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度。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一样: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而纯朱泥: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一样: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做,而纯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生动。
◎ 认知红泥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1、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在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3、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4、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5、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差异:
1、可塑性差异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2、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3、 烧结温度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