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00: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21:37
在干扰试井过程中可以同时采用放射性示踪剂技术对地下裂缝参数进行研究。其方法有两种:①将含有放射性氧化氚示踪剂的活性水注入一口井的一个储层,然后在观测井观测排液量和示踪剂含量的变化,这样可以判定主裂缝的走向;②对于多储层的油气藏,可以对一个储层注入示踪剂,开采其他储层段,观测示踪剂含量变化,分析层与层之间可能的裂缝沟通情况。
(一)裂缝走向的确定
以俄罗斯卡拉布拉克-阿恰鲁基油田上白垩统的3个区块(图6-15)的示踪剂试井为例说明裂缝走向的确定。放射性示踪剂活性水由95、35、253口井注入储层,在其他井观测示踪剂的含量变化。
通过3年的观测,得到时间与放射性含量的变化曲线(图6-16)。在观测井18、20、27、30、71、33井记录到的示踪剂显示最初时间见表6-2。由示踪剂初显时间和距注入井的距离,很容易计算出示踪剂在特定方向上的推进速度,进而判定研究区主裂缝的走向(图6-15)。
图6-15 卡拉布拉克-阿恰鲁基地区上白垩统油藏3个实验区井位和裂缝分布图
图6-16 27号井采出液中放射性含量变化曲线
表6-2 观测到示踪剂的各井有关数据
(二)井间连通情况判断
根据测井资料的解释成果可以将卡拉布拉克-阿恰鲁基白垩系裂缝型灰岩储层划分为6个小层。在对注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后,采用了示踪剂方法对各层纵向裂缝造成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已试油的储层注入示踪剂,再打开新层(分层测试),观测示踪剂含量变化。氧化氚示踪剂的计量及示踪水和顶替液的体积等,需要根据注入井的储层厚度、注入井与测试井的距离及计划推挤示踪水的距离而决定。
注入的示踪水总活化强度为20~55毫居里,示踪液量为3.6~10m3,顶替液量为15~130m3。示踪液注入后,打入水泥塞封堵注入示踪剂的层位,检查水泥环密封质量,射开要试油的层组。在试油时,取地层排出液的样品,在实验室内分析其中的氚含量。若排液层组与注入示踪剂的层组之间有水动力联系,则地层液体样品中应当有氧化氚存在。用同样方法可以逐层组地找出示踪剂注入层与生产层之间的水动力联系。
用此方法在实验区对45号井所有储层进行测试;对35、35a及69号井的Ⅳ~Ⅲ层组做了测试;还对36号井的Ⅳ与Ⅱ层组是否连通也进行了实验。在45、35a、36和69号井排出的地层流体中均发现有氚的存在,说明它们是连通的。只有35号井的Ⅳ和Ⅲ层组间无水动力连通,因为在Ⅳ层组注入示踪剂,在Ⅲ层组没有测试出氧化氚。
将不同层组测试出的氧化氚含量与时间绘出关系曲线(图6-17),可以看出初见示踪剂的时间以及注入层与生产层的连通关系。
图6-17 45号井不同储层排出液中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
(三)裂缝容积及宽度的估算
如果井间水动力通道就是裂缝,在注入示踪剂后,此裂缝被地层液体、示踪剂及顶替水所充满。裂缝的容积可以由下式计算出:
基岩潜山油气藏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价方法
其中:
基岩潜山油气藏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价方法
式中:Vf——裂缝容积(cm3);V1——裂缝内地层液体体积(cm3);V2——裂缝内示踪剂体积(cm3);V3——裂缝内顶替水体积(cm3);Q——油井产量(cm3/s);qf——裂缝内液体排量(cm3/s);Sr——单位容积示踪剂的放射性活度(废弃单位/cm3);SH——单位容积地层排出液的放射性活度(废弃单位/cm3);GP、GM——注入地层内顶替水体积、示踪剂体积(cm3);Δt——示踪剂初现的时间(s);t——示踪剂(基本)消失时地层液体出现时间(s);L——裂缝长度(cm)。
对于互相垂直的裂缝网络,其宽度可由下式求取:
基岩潜山油气藏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和评价方法
式中:b——裂缝宽度(cm);μ——液体绝对粘度(dn·s/cm2);ΔP——压力差(dn·s/cm2)。
卡拉布拉克-阿恰鲁基白垩系裂缝型灰岩油层的实际计算结果是:不同层段、不同构造部位Vf和b是不同的,裂缝内液体排量在0.02~0.13cm3/d,容积Vf等于0.1~1.6m3,宽度b为20~75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