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0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36
李斯年轻时的事迹,已经无从考证。不过,从司马迁对李斯的评价来看“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其中“闾阎”指的是“平民居住的地方”,毫无疑问,李斯出生于平民老百姓之家。他在史书当中没有留下字号,说明他没有光鲜的背景。李斯一出场就是楚国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 按理说他手握“金饭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一辈子也是衣食无忧。但是,他做官的时候,却因一只老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决定辞职,去干一番事业。我们都知道,他后来去了秦国,位列三公,成为了秦朝的丞相。那么,李斯从楚国辞职后,他是如何从一无所有,做到秦朝丞相的呢?他的发家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借鉴!
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做小官吏,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吃皇粮的小公务员,即便是现代公务员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不过,李斯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人。有一次,李斯在县衙上厕所时发现,一只老鼠在吃秽物,看见人和狗靠近的时候就躲闪,惊恐万分。后来,他走进县衙的仓库,却看见仓库里面的老鼠,悠哉悠哉的藏在里面吃粟米,不用担心人和狗的靠近。
李斯看见老鼠,处在不同的环境,于是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贤能或是不肖,就像老鼠一样,得看自己处在什么环境了。”李斯就是把自己看作那只吃污秽杂物的老鼠,虽然自己是一个小公务员,不至于饿死,但是地位低下。如果安于现状,永无出头之日,说不定某天失业了也说不定。要想获得荣华富贵,必须把自己变成吃粟米哪一只老鼠。所以,他辞去了公务员的职务,决定换一个就业环境。
辞职以后的李斯,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按理说,李斯是公务员出身,读过书的,有学问。在先秦时期,做官有两个途径,第一就是有学问,第二就是品行好。而李斯就是因为有学问,才得以做官。他辞去公务员以后,到其他国家,谋个一官半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李斯,并没有急着去找工作,而是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如果进一些小公司,大不必去学习什么深奥的学问,如果决定去哪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就要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因为,大公司里面的人才实在太多了,竞争压力很大,你想和别人竞争,没有一点学问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李斯也深知这一点,为了比他人懂得更多的管理知识和治国之道,他没有急着去找工作。而是先充实自己的学问,以提高自己在未来求职当中的竞争力。所以现在很多大公司的高管,即便是身居高位,为了比他人懂得更多,总挤破头皮的去国外学习,弄个文凭,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李斯外出求学也不是盲目的去学习,而是有目的的学习。他经过思考,以大学问家荀子为师,向其学习“帝王之术”。所谓的“帝王之术”就是为古代帝王服务的治国理论,而古代的治国之道,以法家学派的理论知识,最被帝王所青睐。在战国时期,那个让秦国从三流国家,成为一流国家的商鞅,就是法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所以,在治国的理论当中,拥有一张法家文凭,在当时是很吃香。在战国时期,凡是有野心的人,都会选择法家学派。
李斯跟荀子学了几年我们不清楚,不过他毕业以后,准备找工作了。其实,找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一旦走错一步,这一辈子可能就在哪个地方摸爬滚打,说不定再次成为那个吃污秽的老鼠,整日提心吊胆的。当面对求职的困惑,李斯是如何选择的呢?
秦始皇
李斯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当时还有七个大国,到底去哪个国家求职,他其实也很困惑。李斯所面临的困惑,就像刚毕业的大学生,眼前有六家大公司可以供选择,到底选择哪一家,一时却拿不定主意。我相信,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一般会选择离自己家乡近的地方就业,李斯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深思熟虑以后,最终选择了秦国。
李斯是楚国人,按理说他应该在楚国求职,离自己的家乡近一些。他认为去楚国,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因为当时除秦国以外的六国形势都很不好,已经没有为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所以就决心到西方秦国去。李斯读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变成吃粟米那一只老鼠,只要自己能富贵,他也没有想那么多。
李斯在离开自己老师荀子时说了一番话,值得我们去思考,他说:“一个人要是遇到好时机,千万不要错失良机。现在各国诸侯都在争取时机,希望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可以很容易掌握实权。尤其是秦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吞并天下,自称皇帝,治理万方。这正是以游说为事业的布衣之士,猎取富贵的时候。”李斯给出了一个求职的方向,首先是大国,其次处于发展阶段,最后领导人有野心,当时只有秦国具备这三个条件。
如果说,解决温饱,没有什么大的追求。李斯完全可以留在楚国,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去学习。但是,李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安于现状,所以他说:“低位卑贱的人,却不想干一番事业,有好机会,又不把握好,真的很愚蠢。一些人像禽兽一样,看见肉就吃,这样的人,简直就是苟活于世。身份低贱很耻辱,更耻辱的是,所处穷困没有上进心,还愤世嫉俗,憎恶荣华富贵。”李斯在告诉众人,良禽折木而栖,要选择就选择最好的。不要什么肉都吃,地位卑贱虽然耻辱,但是更耻辱的是自己穷,还没有上进心。有好时机,能让自己富贵,不要愤世嫉俗,年轻人就要抓住机会,敢于拼命。总之,在李斯眼中,只要谁能带给我荣华富贵,什么报效国家,在他眼中就是浮云。
我们抛开国家*不谈,李斯认为,平民小老百姓,无非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想升职加薪,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求职的时候可以不分国界。还有,在求职的时候,要选就选择那些龙头企业,尤其是具有兼并其它小公司能力的上市公司最好。如果你选择错了,说不定今天还在舒服的吃粟米,明天粮仓突然就倒塌了。
李斯的结局,给了我们哪些忠告?李斯去秦国其实是单打独斗,可以说无依无靠,一无所有。不过他有学问,经过应聘,在秦国CEO吕不韦门下做事,由于才华出众,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将他推荐给了秦国的董事长嬴政。李斯善于游说,能说会道,公关能力也很强,董事长嬴政也很赏识他,并任命他为郎官(相当于公关部*)。由于李斯出色的业绩与良好的表现,被嬴政任命为客卿(相当于董事长助理)。所以,在大公司就是有这一点好处,人才虽然多但是升职加薪的机会也越多,只要你有本事,不愁没机会表现自己。
在秦国期间,李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秦国出现了韩国间谍事件,嬴政下“逐客令”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外国人,而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不甘心被驱逐,危机时刻,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向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上司打消了这个念头,撤销了逐客令。李斯也因此,被任命为秦国的廷尉(相当于人事部经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兼并六国的大业,统一了天下,自称秦始皇,而李斯被任命为丞相,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从进入秦国,到成为秦朝的丞相,李斯在秦国干了20多年,在这20年当中,也曾遇到一次较大的危机。
前面我们也说了,先秦时期做官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有学问,第二个就是有良好的品行。李斯虽然有学问,但是他的品行,不是很好,此人除了自私自利,还很贪婪。
扶苏
在战国后期,还有一个知名的法家人物,此人名叫韩非,与李斯是同学。李斯也知道,无法跟韩非比。毕竟,韩非有贵族血统,从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李斯虽然读过书,但是属于半路出家,比起韩非来,他还差那么一截。不过韩非有口吃的毛病,喜欢著书立说,当秦王嬴政看到韩非的著作后,很想任用他。有一次,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出于嫉妒,在嬴政面前说韩非的坏话,并将其诬陷入狱。由于韩非口吃,根本没有辩解的机会,最后被李斯毒死在了狱中。
从李斯毒死同学韩非这件事来看,李斯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荣华富贵,几乎不择手段。我们都知道,庞涓因为嫉妒孙膑,在“马陵之战”当中,被万箭齐发死得很惨。如果,李斯没能将韩非毒死,李斯的职业生涯,在当时可能就会中断。韩非死后,李斯虽然保住了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但是秦始皇死后,在其职业生涯中,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出游时在沙丘病重,当时秦朝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下来,秦始皇就突然驾崩了。在秦始皇驾崩前,他想立长子扶苏为秦朝的*人。而赵高却拉拢李斯,扶持资历平庸的胡亥。李斯到秦国,看中的是只权势地位,谁能带给他荣华富贵,他就跟谁。当面对赵高利诱时,他同意和赵高密谋,立胡亥为秦二世。
其实,李斯完全可以以大局为重,拒绝赵高的密谋,坚决立扶苏为秦二世。扶苏即位以后,李斯可能做不了丞相,但是荣华富贵肯定少不了的。而赵高得势以后,就想取代秦二世,并不断地排挤对手。李斯最终因为眼前的小利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最终腰斩于咸阳,还夷灭了三族。他死后,秦朝也分崩离析,嬴政一手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历二世而亡。
李斯的前半生非常励志,从一无所有,用了20余年的时间才爬上秦朝的最高层,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李斯只是贪恋爵禄,一味地曲意顺从逢迎,用严厉的威势和苛酷的刑法来治理百姓,又听从了赵高的邪说,废弃长子扶苏,立了庶子胡亥。”他本来可以媲美周公,却因贪恋爵禄,最终成了历史的罪人。做人不能太贪,也不能太自私,钱财虽然重要,但是要以大局为重,贪图小利,不仅仅害了自己,还可能害了大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37
李斯求学于荀子,毕业之后,来到秦国,首先在吕不韦手下做事,之后被推荐给秦始皇,之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地位跟权力越来越大,完成逆袭。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37
凭借着自己步步为营的计谋,再加上能人异士的帮助,最终完成了逆袭。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5:38
这都是完全靠着自己的才华才能够完成逆袭的,而且在当时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