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古至今的变化,急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8: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2:28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二楼,“中国*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里有一处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15位“一大”参加者团团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场景,人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80年前那开天辟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国际代表先后到达会场,也就是李汉俊寓所的楼下客厅,房屋的面积不大,陈设布置也很简朴。大会由张国焘主持,*、周佛海担任记录。
这几年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整个上海已经有3000多幢高楼拔地而起,我们可以看到我脚下的浦东非常的欣欣向荣。 金茂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3000多幢高楼如雨后春笋,一批批代表国际大都市面貌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东方明珠"塔上的"景点"连成了"景区","景区"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浦东只是上海缔造传奇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上海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超过36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7%。
城市在变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间也变得宽敞明亮。小阁楼、窄弄堂、亭子间,这些多年以来描绘上海人居住空间狭小的专有词汇,如今已悄然退去。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全市还有30多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的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难以容身。
如今,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13.8平方米,宽敞的居室,优雅的环境,使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为居而忧”的烦恼成为历史。
今天的上海,时刻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流动的停滞,上海人的封闭性十分明显,随着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汇集海内外华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诞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711万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来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纪念册上,有这样一段话:走进一大会址,我们看到的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走出“一大”会址,我们感受到的是今天国际性大都市的繁荣。
而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参与国际竞争主力军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与国外著名*公司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端重要性,对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照*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空前活跃,不断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这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是有形的巨变,那么,无形的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则更加蔚为壮观。如果从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显示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气派:以环绕城区的内环线和外环线为界,内环线内主要是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展示了新上海的繁荣和繁华;内、外环线之间主要是优良的人居环境;外环线周边是重点工业区和新兴产业区,北边是钢铁基地,南边是石化基地,东边是集成电路基地,西边是汽车工业城。这一崭新的格局,体现了大上海工业经济的不凡实力和水平。
20世纪末,这座中国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纪之时,为自己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连续第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418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也就是说,除港澳台地区外,这个中国*的"经济发展火车头"已经率先进入了全新的站点。
面对过去*的艰辛与今日上海的繁荣,我们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是幸运的,所以作为我个人应该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细不马虎,踏踏实实地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好好的整理一天所做的事,并将明天要做的工作写在本子上,以免忘记,而在学习上,也不应该松懈,当今的社会唯有多学习,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才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63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