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自然派的基石是指哪位作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8: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3:35
该派领导者是别林斯基,
自然派_百度百科
http://ke.baidu.com/link?url=t2LkKLZbgCULrgDxVyb-Me16p3YKCigpey03ZM6D8upYRcHE4H7T18LSmI8v5yZGr1H_TBLqyOpOSNwb12pmj_
自然派也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流派。该流派在文学上追随果戈里,在*上反对农奴制。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代表作家有屠格涅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该派领导者是别林斯基,他于1848年逝世,自然派随之终止活动。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问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变化。自然派是哲学脱离宗教范畴,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成为了科学的先驱。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纳克西曼德、安纳西美尼斯、帕梅尼德斯、赫拉克里特斯、德谟克里特斯。同时,自然派也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流派。该流派在文学上追随果戈里,在*上反对农奴制。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代表作家有屠格涅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该派领导者是别林斯基,他于1848年逝世,自然派随之终止活动。
自然派也是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以激发人们自主学习、自立成长的一种学习、教育理念。由自然教育学者马少华提出,源自于《道德经》中“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学思想,简单阐释为:一切教学行为需遵循学员的成长天性,一切学习行为需遵循少儿学习规律。少儿学习规律又称为“产生学习势能的标准路径”
中文名
自然派
外文名
Natural School
汉语拼音
zìránpài
属 性
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
屠格涅夫等
目录
1 文学范畴
▪ 发展
▪ 代表人物
2 哲学范畴
▪ 历史
▪ 代表人物
3 一种教育理念
文学范畴编辑
发展
自然派(Natural School)是19世纪40年代初在*形成的以别林斯基美学思想为指导、以果戈理创作为方向、以反农奴制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包括一大批具有各种世界观的作家。主要创作园地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杂志,以及由涅克拉索夫主持的丛刊《彼得堡风貌素描》和《彼得堡文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有格里戈罗维奇的《苦命人安东》、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赫尔岑的《谁之罪?》、谢德林的《错综复杂的事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和特写等等。
别林斯基在《1846年*文学一瞥》 和《1847年*文学一瞥》两篇论文中阐明了自然派的特征和创作原则,主张作家应学习果戈理那样 “ 完全使艺术面向现实 ” 、着重“描写普通人”。他认为,自然派的特点就是真实地描写和批判农奴制社会的黑暗面,以下层社会的人物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这恰好是*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字。他又在《答〈莫斯科人〉》等文章中反驳了对自然派的攻击,肯定了这一派作家“无情地揭开现实的外衣”的功绩,并对这一流派的作家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作了精 辟的分析 ,给予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站在*文学的最前哨”。
19世纪40年代上半期,自然派作家的人数还不多,主要使用特写的体裁。下半期队伍扩大,佳篇相继问世,在短短数年间掀起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小说在其中占压倒优势。
1848年别林斯基去世后,“自然派”这一名称曾遭禁用。随着政局的逆转,内部逐渐露出分化的征兆。19世纪50年代开始以“果戈理方向”代指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派作家的世界观各有差异,但其作品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制度,同情被压迫的人民。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在农奴制改革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意见分歧,更演变成为互相对立的*民主派和自由派。
代表人物
别林斯基
别
别林斯基
林斯基(1811—1848)是**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曾主持《祖国纪事》杂志的文艺批评栏,为《现代人》杂志工作过。早期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后在反对*和西欧反动思想的斗争中逐渐转变成为唯物主义者。他主张心理的东西与物质不可分,是人脑的产物,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理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是“对立的统一”。他把个性理解为“理性意识的情感形式”,它在人的全部心理过程(智慧、情感、意志)上打下不同的烙印,使每个人具有自己固有的个别性。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一定的倾向性,外部环境在个性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个体性在社会土壤上发展起来,并反映着他赖以生长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伟大人物的突出特征就是他们能够“把握环境”。他还指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运动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他特别重视情感问题,把情感解释为“我们的有机体,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血液的属性”,情感还赋予了思想以信念的力量,理性和情感是两种互相同样需要的力量,情感是“真理的直观”,而“理性是有意识的情感”,二者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果戈里
果戈里
果戈里(1809--1852)果戈里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族。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和戏剧。中学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在彼得堡当一名薪俸微薄的小公务员。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上思想上受到重大影响。开始出版一些短篇、中篇小说集。1836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但遭到*官僚社会的攻击和诽谤,果戈里*出国。五年后回国,于184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死魂灵》,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农奴制社会。继《钦差大臣》之后,《死魂灵》再次震撼了俄罗斯。果戈里再次出国。由于长期脱离*现实,果戈里后来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1847年发表了为*制度辩护的《与友人书信选集》,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对和批判。
屠格涅夫
屠
屠格涅夫
格涅夫(1818~1883),*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1] 赫尔岑
赫
赫尔岑
尔岑(1812~1870)*作家。1812年4月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1829年进莫斯科大学学习,与奥加辽夫组织*小组,研究和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34年被捕入狱,后被流放。长达6年的流放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1842年回到莫斯科,随即开始从事*活动,撰写了大量哲学论著和文学作品,很快成为*进步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赫尔岑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1847)和《偷东西的喜鹊》(1848)等。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面临的迫切的社会问题,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农奴制度的黑暗,并对小人物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些小说都具有心理分析细腻、*色彩浓厚、讽刺大胆辛辣的特色。1847年赫尔岑携全家离开*,长期侨居西欧。1848年欧洲*的失败曾使他一度感到悲观,但不久他又投入了反对**制度的斗争,在国外创办了影响很大的《北极星》丛刊和《钟声》报,坚决站在*民主派一边。晚年,他受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的影响,寄希望于“劳工世界”。赫尔岑在国外写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往事与随想》(1852~1868),这是一部包括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杂感和政论的巨型回忆录。1870年1月,赫尔岑因患肺炎在巴黎去世。[2]
哲学范畴编辑
历史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因为他们关切的问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变化。新世纪有许多人认为万物必定是在某个特定时期无中生有的,但是古希腊人持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多,由于某种理由,他们认定有“一种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万物是如何从无到有并非重要的问题。他们惊叹的是水中如何会有活鱼、贫土里如何会长出高大的树木与色彩鲜丽的花朵,女人的子宫居然会长出婴儿,正因为这些疑问,哲学的范畴逐渐脱离了宗教,自然派是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成为了科学的先驱。
代表人物
泰利斯
泰利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出身
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据说他最早研究天文学,曾预言过公元前585年5月25日的一次日食。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腊的人,奠定了希腊几何学基础。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我们并不清楚这话的意思。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将变为水。并且,泰利斯曾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此话的含义如何,我们依然只能猜测,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他所谓的“神”并非指荷马神话中的天神。
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泰利斯所以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都含有水分;热本身是从湿气中产生,并且靠湿气来保持的;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是潮湿的。他从具体事物中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但又认为万物都有灵魂,具有物活论思想。”
安纳克西曼德
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要解释他所谓“无限”的意思并不容易,但很明显的他并不像泰利斯一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所造成的。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安那西梅尼斯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他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安那西梅尼斯熟知泰利斯有关水的理论。然而水从何来? 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水是空气凝结后形成的。安那西梅尼斯认为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会变成泥土。他可能曾经注意到冰雪融解时,会有泥土、沙石出现。他并认为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 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这与“水是万物生长之源”的理论相去不远。也许安那西梅尼斯认为泥土、空气与火都是创造生命的必要条件,但“空气”或“气体”才是万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样,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
帕梅尼德斯
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个观念对希腊人并不陌生,他们多少认为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不过,帕梅尼德斯的思想比其他大多数人更加深入。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当然,帕梅尼德斯也体认到大自然恒常变迁的事实。透过感官,他察觉到事物的确会发生变化,不过他无法将这个现象与他的理智思考画上等号。当他不得不在依赖感官和依赖理智之间做一个选择时,他选择了理智。帕梅尼德斯甚至在亲眼见到后仍不相信。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身为一个哲学家,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种式的“感官幻象”。 这里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
所谓理性主义者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泉源的人。
赫拉克里特斯
赫拉克里特斯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他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赫拉克里特斯对于自己眼见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时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饥饿,就不会在饱足后感到愉悦,如果从未有战争,就不会珍惜和平。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他说:“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这里他提到的“神”所指的显然不是神话中的神。对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赫拉克里特斯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这个希腊字来替代“神”一词。他相信,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做为行事准则的。不过,赫拉克里特斯认为,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个人的理性来生活。
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
德谟克里特斯
德谟克里特斯首先提出了原子(atom)。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证明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不可能被无*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每一个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则大自然将开始像不断被稀释的汤一般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原子是永恒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来自虚无,他认为,如果所有原子都一样,则我们将无法*解释它们何以能够聚合成像罂粟花、橄榄树、羊皮、人发等各种不同的东西,所以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的。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圆形,有些是不规则的锯齿形。正因为它们形状如此不同,才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各种不同的物体。然而,无论它们的数量和形状多么无穷无尽,它们都是永恒不变、不可被分割的。当一个物体,如一棵树或一只动物死亡并分解时,原子就分散各处并可用来组成新的物体。这些原子在空间中到处移动,但因为它们有“钩”与“刺”,因此可以组成我们周遭所见的事物。
他既然接受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没有任何事物会消失的说法,那么大自然必定是由可以一再聚散的无限小单位组成的。德谟克里特斯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德谟克里特斯认为,原子的移动并没有任何刻意的“设计”。在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是相当机械化的。这并不是说每一件事都是偶然发生的,因为万事万物都遵从必要的“必然法则”。每一件事之所以发生都有一个自然的原因,这个原因原本即存在于事物的本身。德谟克里特斯认为,原予理论同时也解释了我们的感官何以会有知觉。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某样东西,是因为原子在空间中移动的缘故,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为“月亮原子”穿透了我们的眼睛。
有关“灵魂”又怎么说呢?德谟克里特斯认为,灵魂是由一种既圆又平滑的特别的“灵魂原子”组成。人死时,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然后可能变成另一个新灵魂的一部分。这表示人类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今天许多人都持有这种想法。他像德谟克里特斯一样,相信“灵魂”与脑子连在一起,脑子分解之后,我们就没有任何知觉意识了。
一种教育理念编辑
自然派泛指自然教育理念的所有传播者和实践者。
自然教育理念是由自然教育学者马少华综合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三大领域,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探索实践,最终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该理念领先于现有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学系统化、游戏化、自然化,强调学习的自发性、逻辑性、科学性。自然教育理念体系包含两套培训系统,第一套是针对讲师的步入学习轨道的标准程序,通过分析、调配、运行和维护的教学程序,快速科学地因材施教;第二套是针对学员的产生学习势能的标准法则,通过接纳、简易、兴趣、探索、方法、惯性的学习程序,轻松掌握某类学科的知识体系。
自然教育理念适应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在国内,保证学员成绩提升的同时,还可以完善学员的综合素质,诸如思维、性格、心态、体能等。最终辅助学员成长为适应性人才,不仅要在学校成为学霸,更要在走向社会之后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