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清照的词前期和后期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17: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1:58
前期词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她早年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是汴京太学生,自幼爱好金文石刻,编有《金石录》三十卷传世。这对年轻的夫妇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虽然“赵李族寒,素贫俭”,但是“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并在家中“归来堂”建起书库,收藏经史百家。两人每当饭罢,即在“归来堂”品茶读书,以此为乐,“甘心老是乡矣”。在共同的爱好中,李清照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夫妻二人的感情也日渐笃深。赵李之间的爱情既有婚姻的维系,又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早年平静美满的生活为李清照前期词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她后期凄苦时追怀的内容。
于金石书画各种艺术的鉴赏和“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的沉醉,以及她简单的社会生活关系,显然对她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影响,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丰富了她的审美经验,帮助她在诗词创作中,具有创造性构思和对艺术形象的捕捉能力。此外,她单纯的社会生活关系,避免了污浊世俗的污染,培养了她的健康生活意趣,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了一种童心的向往。李清照正人如其名,崇尚清新、清丽、天然。其夫赵明诚即以“清丽其词,端庄其品”赞美她。李清照生活上喜“坦夷”、“适意”,性不耐繁文缛节与华丽装饰。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自谓“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这与“性嗜清净”的苏轼颇相近。苏轼喜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于词的创作,追求清疏自然的清美。李清照的审美理想与此相近,“她崇尚内在气质之美、天然标格的清新之美”。因而她前期词风格上更接近婉约,委婉含蓄,轻盈清丽,深情绵绵。
所有词作中,爱情词的比重最大,而且非常经典。她用含蓄曲折的手法,大胆真实的表露爱情。李清照早年的生活虽然平淡而幸福,但是恩爱夫妻的短暂别离使前期的爱情词蒙上淡淡的哀愁,既委婉曲折而又真挚动人,从心弦上弹奏出一支支纯真优美的爱情之歌,由于其情感倾注对象是她的丈夫,故可谓之“望夫词”。这些词表现了她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渴念,传达了她专一于丈夫之爱的心声,同时也藉此来排遣她的爱情苦闷。例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相思曲,但不是单向相思,而是双向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居两地然而彼此思念。丈夫寄来锦书,词人念及丈夫对自己的爱,幸福感油然而生,因寂寞而紧蹙的眉头亦不觉舒展,但爱得太深太切,又不能不思,于是寂寞与思念又不自觉地袭上心头。一“下”一“上”,准确而简练地传达出内心情绪复杂细微变化。这里的“闲愁”,是含笑说相思,在轻盈舒缓的叹息中包含着甜美的安慰。有人说,爱情永远不会是它实现时的既有体验。爱情从来既是令人激动的回忆,又是明快清澈的期待。也正因为夫妻别离之后,作者才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甜美与幸福。词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用浅近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含蓄婉曲的道出一段离愁别绪,十分清丽别致。还有《醉花阴》,
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爱人远离,天色阴沉,香雾弥漫,心情一片迷惘,特别是半夜醒来,凉气透进纱帐,更易触动离愁。词的最后三句是传诵人口的名句,对酒赏菊的佳节美景没有给词人带来愉悦,反而勾起了相思愁苦。一个“瘦”字道尽愁损离肠,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自在其中。传统诗歌中秋菊所带来的象征意味,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清幽高洁的女子为情消得瘦弱不堪的形象。词人以景见情,以物拟人,达到情景交融,给读者以传神的感觉。
时代环境和女性身份、地位的制约,没有条件和机会在社会*舞台中施展才智,闺房绣户是她主要的生活世界,而完美、*、专一、真诚的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支柱。李清照前期的望夫词是她对丈夫的赤诚之心生成的爱情之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更具有纯洁的情感美和高尚的人格美、伦理美。
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经常亲近大自然,去感受那份天然的和谐与美丽,既拓展了胸襟,又陶冶了情操。“她前期词作所表现的情感世界可以分为两半,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象《如梦令》两首描绘自然景物的小令,就表现了她对大自然的爱好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歌颂自然的小令,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渗透到客观事物之中,不是单纯的从形式上摹拟自然。李清照对自然界细微的变化,做到了准确生动的把握和体会,体现出婉约清新的词风。
总之,李清照在南渡前,无论是望夫词还是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小令,风格都是清婉秀逸,含蓄婉转,同时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她运用清新素雅、风韵天然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心的欢与愁。但由于这一时期生活上波澜不惊,平淡而闲适,造成李清照视野的不开阔,词作多是浅吟低唱,局限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因而,现实意义也不很大。
社会的动荡,人生命运的不幸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改变。
金人的铁骑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生活。公元1127年,是宋代历史上的转折点,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金军攻陷汴京,赵佶、赵桓等被俘北去。赵构仓皇南逃,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流离颠沛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靖康之变”后,灾难接踵而至。首先爱夫的病逝,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继而大批书画宝器在战乱中“散为云烟”;接着遭人诬告通敌,“先侯(赵明诚)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更使她悲恸不已的是书画砚墨被盗;“颁金”案结束后,一些市井无耻之徒又制造了她“改嫁”的谣言。南渡后,李清照失去了心爱的一切,晚年过着孤独辛酸的生活。国破家亡及遭受的劫难和折磨使其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时代、社会的大动荡,往往会改变个人的人生命运,从而也改变人的情感心态。靖康之难,把李清照从温馨的深闺书斋,抛入到漂泊迁徙的难民流中,使之备尝乱离之苦。而丈夫的病逝,更给她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但是,人生的不幸,命运的残酷,却改变不了她对丈夫深沉、执著的爱。在寡居的数十年里,她就是凭着对亡夫深切的忆恋、爱情来支撑她的生命,慰藉她的灵魂。李清照后期的创作大多是对昔日甜美的爱情,幸福往事的追忆。如:“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如今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等。词人能鼓起生命的风帆,在悲惨的世界中继续航行的力量来自对亡夫坚贞不渝的爱情支撑。然而物是人非,美好的回忆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情怀不似旧家时”,她从前期轻盈清妙的望夫词一变而为沉重哀伤、催人泪下的生死恋歌。如《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也。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死别与生离,情怀自是不同。生的暂离,毕竟还有重逢团聚的希望,而死的永别,却只有未亡人对逝者哀苦的精神忆恋。在前期的《一剪梅》中,词人“独上兰舟”,盼望“云中谁寄锦书来”,虽也有丝丝的幽怨和哀愁,但毕竟心存希望。而今“吹箫人去玉楼空”,昔日“同倚”赏梅的人已不在,想要折梅寄予,都“没个人堪寄”。两相对照,一股孤独悲凉的情怀让人心碎。人天永隔,对于亡夫的思念更是刻骨铭心。命运的变化,苦难的折磨,生死之隔,并没有改变李清照对爱情的专一,只是心境由“无情绪”变成了“断肠”的痛切,词境由明亮欢快变为灰冷凝重,红花、淡月、绿叶等色彩鲜明的意象群被枯花败叶等萧瑟凄凉的冷色意象群所取代,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晚年所作的《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忆恋亡夫的生死恋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一开头就用一连串的叠字,极具音律美,给全词笼罩了一种沉重凄切悲哀的氛围。在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分,词人在寻觅那些失落在梦中的往事,然而那些在“归来堂”品茶读书、笑声洋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晚年体衰身弱,禁不住晚来急风的侵袭,长空一声雁鸣,勾起无限伤心事,昔日大雁带来的是“锦书”、希望与爱恋,如今过雁引起的却是无尽的失望与伤心。从前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凋零,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往昔“东篱把酒黄昏后”,苦闷中尚有几分情韵,现在却是独坐窗前,听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敲击着痛苦不堪的心灵。这种情感历程的转变既是词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从前期的望夫词到后期的生死恋歌,一个“情”字贯穿到底,但是前期的望夫词中存有希望和期待,因而风格轻灵清丽;后期经历了巨大变故,李清照从对着“楼前流水”、“终日凝眸”的深闺*,变为饱经忧患、“欲语泪先流”的暮年“嫠妇”,唱出的是永隔人天的生死恋歌,风格自然变得沉郁悲凉。
在后期创作中,李清照和其他南渡词人一样,也在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作品中渗透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将个体失落的压抑苦闷和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紧紧融合在一起,作品悲怆、沉郁。“词言情,以柔为主,李清照握笔为词时,摧刚为柔,主要的风格是婉约的,其显著特点是作品中也反映了国破家亡的身世之感,以及表达出了爱国的情感”。乡思与国愁在李清照词中是紧密结合,融二为一的,因其故乡在北方,北方沦于敌手,故思乡即念国,盼回故乡就是盼望光复家国河山,这种感情既是个人的,家庭的,但显然也不局限于个人家庭,其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着人民的心声,这在后期很多作品中表现得很突出。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名胜双溪的春日,风景绚丽,经历了飘零之痛的词人,却是触目伤怀,心情沉重。连双溪的舴艋舟都“载不动”这份“愁”。可见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悼亡之思多么的深重。
又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的上片渲染了元宵佳节春意盎然,景物佳丽。下片先形容南渡之前汴京的妇女们穿戴齐整,欢庆元宵,再写如今国事日非、自己历尽忧患、无心游赏的孤寂心情。对照之下,那种不胜家国身世之感的内心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命运的转变,使李清照自觉不自觉的具体结合个人的身世飘零,去反映时代的动荡离乱,通过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去抒发现实的山河之恸,用对日常生活细微的亲切感受,去表达她深沉的故国之思。视野逐渐扩大,不像前朝仅停留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因而增强了现实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1:59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1:59
前期主要是写*闺怨的,后期她流浪到南方,所以词中表现的多是忧国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2:00
前期家庭幸福北宋还算国泰民安,后来北宋覆灭李清照举家南迁途中丈夫病亡,面对国破家败心境发生了改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2:00
前期幸福,后期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