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1:13
矿井涌水量预测是一项贯穿矿床水文地质勘探全过程的工作。一个正确的预测方案的建立,是随着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有3个基本步骤:
2.1.2.1建立预测矿坑涌水量的水文地质模型
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有3个要点:①概化已知状态下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②给出未来开采矿坑的内边界条件;③预测未来开采条件下的外边界条件。
由于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对地质模型进行“*真”,因此,随着数学模型研究的迅速发展,对水文地质模型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于复杂大水矿床来说,一个可行的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必须贯穿整个勘探过程,并大致经历3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初勘阶段),通过初勘所获资料,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提出水文地质模型的“雏型”,可作为大型抽(放)水试验设计的依据;第二阶段(详勘阶段),根据勘探工程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特别是大型抽(放)水试验的资料,完成对水文地质模型“雏型”的调整,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的“校正型”;第三阶段,在水文地质模型“校正型”的基础上,根据开采方案(即已知疏干工程的内边界条件)预测未来开采条件下的外边界的变化规律,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的“预测型”。
模型的预测在矿床水文地质计算中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因为无论从含水层的内部结构到边界条件都是待定的,尤其是矿坑涌水量计算常常要求作大降深的下推预测,这给模型的预测增加了难度。由于目前还不能对各种开采条件下含水层结构的破坏程度和参数的变化进行预测,因此,只能以水文地质模型“校正型”为依据,根据勘探工程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已知内边界的条件下,预测未来开采条件下外边界的变化规律,来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的“预测型”。
由此可见,矿坑涌水量的预测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不同阶段的水文地质模型的精度问题。对于一般水文地质条件(非大水)矿床,则依据各勘探阶段的勘探、试验、长期观测资料和开采方案,建立相应精度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来完成该阶段的矿坑涌水量预测。
2.1.2.2选择计算方法
矿井涌水量的正确评价是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不同的矿井,矿井充水条件差别很大,影响矿井涌水量的因素变化很大。不同矿井进行的水文地质勘察精度不同,拥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因此,很难有单一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直接套用。
根据不同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矿井所拥有的相关资料,较为准确地预测矿井涌水量,需要研究和选择不同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其中最常见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有水文地质比拟法、Q-S曲线方程法、相关分析法、解析法、数值法和水均衡法等。不同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针对某个具体矿井选择什么样的计算方法,要视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所拥有的水文地质资料而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矿井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进而通过比较和综合分析选择较为准确的矿井涌水量。
2.1.2.3解数学模型,评价预测结果
应该指出,不能把数学模型的解算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数*算,而应该看作是对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全面验证识别的过程。因此说,数学模型的解算,也是对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作进一步深化认识的过程,即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
不同的预测方法,数学模型的复杂程度不同,求解的方法也不同,应根据预测方法选择适合的解法,并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