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01:1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0:51
经常听到父母说,自己家的孩子不学习,怎么催都不学,有时候能把人给气死。
其实,父母们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学习,而是父母“要求”孩子不喜欢学习的。
有个朋友说,他小时候很喜欢学习。他那时候喜欢看故事书,总感觉上语文课,可以多认识一些字,就可以多看一些故事。他也喜欢数学,可能脑子比较聪明,总是快人一步解出答案,会让他很有成就感。
但是,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不喜欢学习了。
原因是,父母总是催促他学习。
那时候,他的成绩算不上特别出众,但是也在班级前头,可是父母总希望他考班里第一。
所以父母就给他定了一个规矩,以后不能看电视,回家吃过饭之后,就要写作业,写完作业就赶紧睡觉,保证充足睡眠。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才开始有了学习的概念。之前学语文、学数学、学英语时那些乐趣,全部变成了枷锁,死死的绑着他,让他没办法开心。
于是每次学习,都觉得很痛苦,越痛苦,父母越*的紧,成绩就越差……
听到这个朋友的“童年”,很多父母都会觉得,他的父母给安排的事情很合理啊。“早点写作业”、“写完作业早点睡”、“少看电视”,这都能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都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啊!
可是,父母们想想自己,曾经自己也有过爱好,当这个爱好成为一份工作的时候,当你的爱好被老板*着做出成绩、*着熬夜、*着放弃自己自由时间的时候,你真的还爱这份工作,这个爱好吗?
怕是想起来都觉得累吧。
人都是情绪动物,特别是孩子,他还没有足够的理性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当父母做这3件事的时候,就会把孩子从热爱学习推向了厌恶的那一边:
1、把学习当成孩子的任务
孩子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是真的不知道这是“苦差事”,毕竟他从生下来就一直在做“学习”这件事了。
如果父母总是跟孩子说,你必须看完这本书才能去玩;必须考到班级前几才能看电视、玩手机;必须做完作业,才能个好学生、好孩子……
父母这种行为,是在把“学习”放在了“快乐”的对立面,是个人都不愿意自己活在痛苦当中。
所以父母可以转换自己的思想,比如跟孩子说“你上课认真听讲,才能看懂前几天那本故事书,你不是很想知道结局吗”、“作业做完,明天老师检查的时候,你不觉得自己很优秀吗?”、“这道数学题做对了,我就知道你特别聪明”、“这个题做错了,把题多看几遍,你一定会做对的!”
父母不要总是跟孩子强调,学习很苦,但是你就是必须得做。
这样可以保持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好奇心,虽然这些话我们从小听到大,总是会不自觉的也对孩子说出来,但是,要尽量控制。
2、全程监控孩子的学习状况
有些父母真的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格外的关注:孩子做作业,父母要辅导;孩子上学,父母要送礼打听;孩子出去玩,抓回来做无止境的课外题……
这些父母真的特别累,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也会让孩子特别累。
父母要懂得适度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功课,让孩子自己调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父母只要做到倾听孩子,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烦恼讲出来,父母再根据这些引导孩子就可以了。
父母手把手管控孩子的学习,只会让孩子养成“父母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不催就不动”的情况。
3、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大肆评论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格外的在意,在意到忽略了本来该在意的孩子本身。
当孩子成绩提升的时候,父母要口头奖励。
当孩子成绩不如愿的时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聊聊,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心里负担。
当了解到孩子的情况时,再帮助孩子疏导就简单多了!
有些父母会说,我催孩子,他还不学习呢,我不催,这不就要疯了吗?
作为成为,也很讨厌被催,越被催,越不想做。为什么父母会觉得,孩子想要被催呢?
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只要让孩子明白,学习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没完成作业,第二天上课会发生什么情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0:51
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规定时间内养成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其次让孩子勤于思考,敢于攻破难关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经常阅读反复消化吸收,对孩子的写作大有裨益。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0:52
第一让孩子自己安静的地方自己学习,心无旁骛才有可能学进去,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三让孩子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0:52
第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第一内驱力。第二,设置一定的奖惩机制,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