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三协奏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2: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5:17
第三钢琴协奏曲
C 小调,作品号37
贝多芬一共写了5 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及第二协奏曲尚未脱出莫扎特和海顿等人的影响,也不够成熟。从第三协奏曲起,贝多芬开始注入了自己的风格,乐队部分也更具有交响的韵味。因此也可以说这首协奏曲是告别了莫扎特、海顿影响而迈进了自己广阔的天地。
有人说C 小调对于贝多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是他的“狂飙”调,例如他的C 小调作品第五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等。这种说法跟上面从此以后其钢琴协奏曲脱离了稚嫩时期似乎是一致的,具有狂飙*的气息。
在这个协奏曲的手稿上贝多芬写下了创作年代为1800 年,但是从另一份保存在不列颠博物馆的草稿上看似乎还得往前推3 年;整个作品的完成至少不早于1802 年,可能还要晚一些,因为主奏钢琴的分谱在1903 年4 月3 日首演时尚未完全写成。首演时贝多芬自己演奏钢琴,按照当时的习俗,得看着乐谱演奏,贝多芬请他的学生伊格纳茨·冯·齐弗里德翻谱。但是齐弗里德发现谱纸上并无写下的乐谱,大多是一些像是埃及象形文字的记号,根本看不懂,大概只对作曲家本人起到提示的作用。他几乎是背着演奏的,大概是没有时间写下来。“当需要翻页时,他对我颔首示意,我在翻页时的紧张状态使他忍俊不禁。”
这首协奏曲题献给普鲁士的斐迪南王子。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活板(Allegro con brio), C 小调,2/2 拍,协奏奏鸣曲式。贝多芬遵循传统,在主奏钢琴进入之前,先由乐队演奏呈示部。
第一主题是建立在C 小三和弦上的质朴而又刚健的旋律,在全部弦乐上以八度奏出:后由木管接过再转到乐队全奏,并予发展。
第二主题恬静、闲适,与第一主题成对比,翱翔于大小调之间,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奏出:主奏钢琴开始奏出音阶,然后导入第一主题。之后与乐队形成对话式的发展。第一主题最后两个音符形成的节奏在展开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乐队的“ff”全奏进入再现部。后面有贝多芬自己写出的华彩乐段。尾声很有想像力,最后从很弱到很强,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广板,E 大调,3/8 拍,三段体。开始由主奏钢琴奏出宽广的主题,以后过渡到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声部:后来,旋律在弦乐及木管上出现时,主奏钢琴编织琶音来装饰它。
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先由主奏钢琴奏出。随后出现短小极有表现力的华彩乐段。最后,在乐队的“ff”中结束这个乐章。第三乐章,回旋曲,快,C 调,2/4 拍。这个活泼的终乐章是贝多芬许多回旋曲与奏鸣曲精妙结合的例子之一。其结构是正常的回旋曲,主部的主题饶有舞曲风格:
继由双簧管接过并予发展。第一插段的主题也是由主奏钢琴奏出,与主部的主题形成对比(这也可认为传统的奏鸣曲式中的抒情第二主题):乐队反复这个主题,发展成主奏钢琴与乐队互相应答。后来主部的主题进入,有华彩乐段,并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予以展开。
第二插段的主题全由单簧管奏出:
然后在钢琴上反复。后面是建立在主部主题上的赋格段。下面钢琴又暂时转入远距离的E 大调,即第二乐章的调。后来在主部主题出现后,第一插段的主题再现,至此转为C 大调,在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之后,进入急板,6/8 拍,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尾部,欢乐地结束全曲。
参考资料:贝多芬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5:18
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28岁那年的作品(作于1798年),因是早期作品,虽缺少作者后来的那种英雄气概,却也不失其热情奔放、朝气勃勃的风格。此曲普遍被认为是一首优美可爱的,颇具海顿、莫扎特风格的作品。特别从它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最具有此特色。在管弦乐法上,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音乐意气风发,
主部主题坚定有力(片段1),副部主题优雅柔美(片段2)。
整个乐章旋律虽然平稳,但渐渐装饰得异常华丽,主奏钢琴的技巧性很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a大调,2/2拍子,三段体。
曲调抒情、柔美,平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片段3)。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钢琴若无其事地奏出了回旋主题,显得非常轻快,错落有致的节奏显得朝气蓬勃(片段4)。随后是管弦乐充满气势的反复,主奏钢琴在发展部分,充分体现出作者日趋成熟的作曲技巧。最后,在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下,全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