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义(诗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0:4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8 18:18
西江月·秋收起义 诗词名:西江月·秋收起义
作者:*
朝代:近代
体裁: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军叫工农*:当时*的军队称作“国民*军”,*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军”。二八年五月,**在《*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
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8 18:19
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沙www.slkJ.orG,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等实事求是,改变了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个“直”字,坚决明快!
“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挥戈*,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的原因。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上阕表达了工农*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开头两句:“军叫工农*,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和*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8 18:19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军叫工农*:当时*的军队称作“国民*军”,*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军”。二八年五月,**在《*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军)的名义。”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
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