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1 19: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2:37
一、地质构造
松嫩平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蒙古-兴安褶皱系的东段。平原的西部属兴安华力西中期褶皱带,东部为吉黑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平原东、北、西三面环山,平原内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松嫩平原是在前古生界和上古生界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构造盆地,基底由前古生界和古生界变质岩、岩浆岩组成。各时期的岩浆岩约占基底面积的1/3,其中以华力西期花岗岩分布最广,燕山期花岗岩分布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小,仅见于盆地的西北齐齐哈尔至嫩江一带。据盆地内地质结构差异,基底构造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二级构造单元,见构造纲要图2—5。
图2—5 松嫩平原构造纲要图
盆地的沉积盖层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地层组成,沉积厚度达8000 m,盖层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其褶皱运动并不强烈。盆地盖层断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基底断裂有关的长期的活动性断裂;另一种是与水平挤压作用有关的断裂,它们彼此交叉控制了盖层的沉积,见表2—3。
表2—3 构造分区表
续表
盆地内影响较大的壳断裂有嫩江-开鲁断裂、孙吴-双辽断裂和依兰-依通断裂等,它们呈北北东向延伸,在其附近有大量的火山岩分布。断裂活动期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点。即嫩江-开鲁断裂的活动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孙吴-双辽断裂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依兰-伊通断裂为中、晚白垩世到新近纪。
二、新构造运动
松嫩平原新构造运动总体上延续了中生代的构造格局呈现明显的继承性,在老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不均衡的升降,形成了一些新的隆起和凹陷,地层沉积普遍,但厚度不稳定。东西两侧和松辽分水岭一带缓慢抬升,造成新近系缺失。中部平原区相对下降,沉积了大量的冲积、湖积层。
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貌景观的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控制了地形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厚度和物质组成等,也控制了地下水的赋存和分布。以讷河—安达—前郭一线为界,东升西降,形成东部高平原和中部低平原,西部大兴安岭东麓及北部小兴安岭南麓山前地带,受古斜坡带影响及山地抬升运动的牵引,表现为倾斜翘起,形成了山前倾斜平原。
东部高平原,早白垩世末即已隆起为剥蚀区,直至新近纪末,始终处于剥蚀状态。第四纪早更新世末,在新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第二松花江断裂沿北西西向复活,并伴随有局部地段的下沉,形成了扶余、榆树、双城、绥化、海伦、肇州盆地,由于沉降幅度和速度不同,其堆积物厚度和颗位组成差异较大。其中扶余、榆树、双城、绥化盆地降幅较大,沉积了厚约70~100 m 的冲湖积层,海伦和肇州盆地沉降幅度较小,仅沉积了10~30 m的冲湖积层。上述沉积盆地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空间,形成了贫水高平原中的富水区。
中部低平原,基底构造为*坳陷区,新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持续沉降,幅度达160~300 m。其中,新近纪中新世至第四纪早更新世,沉降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了颗粒粗、厚度较大的大安组、泰康组;中更新世沉降速度变缓,沉积了细颗粒的林甸组;晚更新世沉降速度又有加快趋势,沉积了颗粒较粗的冲湖积层,形成了松嫩低平原多层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结构。
西部及北部的山前倾斜平原,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倾斜翘起,地形向盆地中心倾斜,上升幅度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减小,第四纪堆积物由山前向平原增厚。中更新世末有一次明显上升,西部大兴安岭山前沿北北东向台升,幅度较小,且中更新世末又开始缓慢下降,发源于西部山区各河流进入平原便开始散流,堆积了10~40 m的砾卵石冲洪积扇形平原,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赋存空间。北部小兴安岭山前呈近东西向上升,南以讷河-德都断裂为界,伴随断块状抬升的同时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之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无新的堆积物分布,下更新统砂砾石层较厚并与泰康组连续沉积,构成统一的含水层。南部低平原与高平原衔接部位,新构造运动也比较强烈。早更新世初明显下降,堆积了厚达20~100 m的冲湖积层,于早更新世末迅速抬升,持续至今,隆起幅度100 m,形成南北展布的王府-伏龙泉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