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5:13
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所有普通高中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本质特征,但不同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和实践模式应结合校情、结合实际,应有不同的实现道路,该校所探索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而所开拓的是一条素质教育的校本化之路。在“适应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学校围绕创建工作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六十六中自身特点的办学特色。 关爱教育是一种以关怀为价值取向,以关爱情感为先导,以关爱品质的形成为目标的情感性教育。它旨在通过系列的体验性、实践性教育活动,发展学生个体的关爱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亲社会态度和人格特征,学会对爱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创造、给予和表达,从而优化人际关系,提升精神境界。关爱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学生需要得到关爱,需要学会感受关爱,需要学会关爱他人,需要懂得如何关爱。
六十六中每年大约有一半学生来自郊区和农村,不少孩子的家庭比较贫困;绝大多数学生高中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全市排名在3万名以后,不少学生存在学习困难、行为习惯不良的情况;大约每六名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不少学生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心理不够健康、人格不够健全。为此,学校扎实开展了系列活动,认真实施关爱教育。
近年来,先后开展的“党员学生结对、帮困助优”、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为该校高一年级父母双亡的朱广芸同学献爱心、关爱残疾人为下关区小市街道残疾人运动会提供服务等系列活动。学校还设立“致远奖学金”和“关爱奖学金”,每年拿出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学校还每年为低保家庭的学生减免约200人次,减免费用近10万元。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养成教育是该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他们通过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和发展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材、成功铺平前进的道路,从而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聘请小市派出所副所长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派出所、学校、班主任、家长共同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公*识。
学校校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遵守程度,为确实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他们抓好“三条线”:德育处,班主任,家长委员会,“三线合一”,形成教育合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狠抓一个“学”字,突出一个“严”字,提出一个“恒”字。辅导学生逐条掌握全面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严格要求,检查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种种表现,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经过努力,学生的行为由强制到自制,从他律到自律,形成了良好行为能力,不但促进了学校校风、校纪的优化,而且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高中生心理世界丰富多彩,对世界的看法感性多于理性,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使得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们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
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定时开放,持有上岗证的心理辅导教师接待来访的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疏导学生的心理。学校黑板报开设了心理咨询的专题栏目,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各班级开展了以“怎样才是一个合格健康的人?”“中学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意志品质?”等为题的大讨论和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心理训练,培育学生健康的灵魂。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不论任教什么学科,都应该具备基本的心育能力,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一条科学之路,学校申报了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自我成长记录卡的编制与使用》,成立了由校长洪洋同志挂帅的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已顺利结题,并获得南京市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荣誉。 学校把教学计划所列入的每门课都视为基础课,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新生入学初各主要学科均开设专题讲座,由任课教师介绍本学科的特点,传授高中阶段学习该课程的方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育,以引导学生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本领,使学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并为适应未来的终身学习社会奠基。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放低教学的起点和重心,不求难、不求快。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所有教师更新观念,改革各科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素质训练,坚持“三基”并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和学习的本领。
学校还成立了田径队、美术特长小组、管弦乐队等,为在艺体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搭建成才的立交桥,每年均有部分学生考取高校的艺体专业。 学校在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一方面改变只重知识,忽视能力;只重双基,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试教育传统,而强调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和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以此作为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一个要素。
另一方面改变只重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成绩较差学生的倾向,而强调学校里人人平等、学生无好坏优劣之分,强调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抓两头、促中间”,即不仅关注成绩和表现优异的学生,而且要给成绩和表现较差的学生更多的关爱,要求教师走近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成长的故事,寻找他们成为现在的归因,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途径和策略,同时鼓励、带动“中间段”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学科体系为三个基本点,构建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学校严格执行《南京市普通中学高中课程设置安排》的精神,开齐开足规定的全部课程,并根据新课程实行*管理的理念,大力开发和选择了《数学思维与方法》、《唐诗与旅游》、《宋词与人生》、《化学与生活》、《物理与生活》、《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等近30种校本课程,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保障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学校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十里长沟的水污染调查》、《问吧》等研究性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指导教师做到五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导学生为教师适应学生;二是优化教学环境,变强制、封闭为民主、开放;三是优化教学进程,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四是优化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探讨式;五是优化教学手段,变传统的单一媒体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把优化教学过程作为主攻方向。探讨教学新模式。在丰富和发展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找到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优化作业设计。加强提高课堂效益和作业的“科研”,课堂教学抓基础、重能力多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为46%,社会反应强烈。近三年在生源状况全市最低水平的前提下,每年均有20-40人左右考取本科院校,其中均有数人考取一、二类本科,本科推进率高,每年的综合考试合格率均在94%以上,资格线达线率均在80%左右,高考升学率均在95%左右,并有一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奖励。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六十六中一贯以法律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为准绳,结合校情加强学校管理,形成了依法办事、民主集中、人人学法、全员守法的特色。
该校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领导*,所有重大问题如学生收费、基础建设、人事变动、管理制度、奖励机制等均由“三会”(支委会、校委会、教代会)讨论,定出最佳方案。学校章程、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均以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为依据。多年来,学校始终营造着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端正办学方向,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杜绝乱订资料、乱收费、乱办班等行业不正之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歧视后进生;不许侮辱殴打教师等等,为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所称道。
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内容、人员、时间“四落实”,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多次聘请区委党校、检察、*等部门对校级主要领导作有关法律、法规、保持党的先进性、八荣八耻等相关知识讲座。
学校对中层以上干部提出了“增强法制意识,强化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决策的能力和依法管理的水平,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的要求,一方面定期组织干部认真学习、交流、讨论有关法律、法规,提*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还把能否依法办事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强化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学校利用*学习、党组织生活会等,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校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构建了三个系列:一是以知法、懂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系列。利用*课、法制教育课上好法制课程。二是以增强法制观念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渗透系列。通过寓法制教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法,时时依法办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三是以提高守法、用法自觉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系列。通过举办法制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途径,深化学生的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学生遵纪守法,15年以来,学生犯罪率为零。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逐步提高,保证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维护了师生应有的权益,学校先后被评为下关区“法制教育先进集体”、“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教育收费规范化先进单位”和“师德先进集体”。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学校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到系统健康、层层完善、责任落实。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对岗位负责,从而形*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机制。
学校着力抓好了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抓好培训,统一思想。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要求教师写出心得体会,明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感悟精细管理的重要性。第二,订立制度,明确规范。首先,制定了学校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有事负责,事事有人负责。其次,制定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流程及规范,把领导决策、办事程序等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学校工作规范有《校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一日常规》、《班主任工作守则》等。再次,制定了教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包括《奖励工资发放办法》、《教职工月考核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巡课制度》等等,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过程、绩效及工作态度。第三,检查督促,抓好落实。事实证明,执行制度过程中的检查督促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基于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的需要。学校确定制度执行的反馈人、反馈时间、反馈流程,对制度执行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控制。比如:学校制定了《巡课制度》,对教师课堂教学常规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务处每天必须巡课3节以上,发现问题,必须当天落实解决,明确责任人,并以书面形式报校长办公室备案,作为当月考核依据,而教务处执行情况如何,由分管校长负责监督检查,若教务处发现问题,未能及时按章处理,将追究教务主任的责任。
通过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推行,各项工作计划制定的随意性减少了,有计划无落实或有执行无检查的现象少了,学校政令畅通,工作效率提高了,家长、学生的满意度提升了。 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关键在于张扬管理人性,让教师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何学校管理的核心都是人,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应正视这些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学校确立生命意识,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努力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都有不断改善物质生活的权利和愿望,这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也是相一致的。教师也是普通人,不应该只是“穷教书匠”的代名词,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领导班子形成共识,要千方百计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待遇,保障教职工诸如医疗费用、住房补贴、课时奖等方面的基本福利。学校本着“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向班主任倾斜”的原则,制定了《六十六中奖励工资发放办法》,操作的结果是打破了大锅饭,工作量大、成绩突出的教师待遇显著提高,维护了学校的利益,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这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以待遇留住人”的原则,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如对把退休教师的福利、医疗费报销、春游秋游、教师节会餐、节日团拜、生病探望等工作做得实实在在。对在职老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每节课按1.3节课计算。对青年教师,学校领导经常找他们谈心,引导他们缓解经济拮据、赡养老人、子女入学等等问题带来的精神压力,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同时对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校扎实开展“青蓝工程”,结成帮扶对子,以老带新,相互促进,给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学校优先改善教师办公条件,重大决策首先充分听取教师意见,处处是人本精神的体现。
“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年教师节聚餐或是元旦联欢,更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一幅团结和谐、春意盎然的景象,难怪各级领导来校指导工作、考核班子或四方同仁来校交流学习、传经送宝时,无不交口称赞说:六十六中是一所健康的、和谐的学校,班子团结,教师敬业,上下齐心,一定能创佳绩。 学校认为,在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创新的科研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校内的集体备课活动。
学校坚持“科研强师”的理念,“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素质,以素质促质量”,把全体教师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近几年来,该校承担了“九.五”国家级教科研课题子课题一个,并获得课题组南京地区先进学校、先进个人等荣誉。市级“十五”规划课题两个,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一个。广大教师在提高业务的同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市区优课的评选。2003—2004年度,该校25名教师在省、市、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2004-2005年度,该校36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论文和省、市级优课评比中获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从制度、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党课学习和业务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要求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让他们参与学校课题的研究,安排新老教师结对子,切实从师德上、业务上完成传、帮、带,青年教师“六个一”系列练兵活动扎实有效,使广大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迅速提高,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教科研中得到锻炼,脱颖而出。马爱英、王向荣、王沧霖、张利海、王颖等几位教师先后荣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教科室成立的那天起就不断向全体教师提供最新教科研信息。教科室创办了“好学致远”刊物,每季一期,发布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理论、新动态、新问题,刊登学校教师的论文。
在市区教育局的支持下,这几年,学校分别从启东、高淳、淮安、洪泽、江阴、姜堰等地引进了20多名教学骨干教师,大大增强了师资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的六十六人,正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教育的“三个面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他们有理由相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将开辟出一条素质教育校本化的星光大道,一所现代化的高中将在古城南京的东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