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8 19:46
“十念法”就是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念佛方法,也叫印光大师十念法,是*高僧印光法师于1917年开示的摄心念佛方法。念佛的时候同时计数,默念出声皆可,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念法举例:
(1-10)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1)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2)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3)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4)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5)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6)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7)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8)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9)南-无-阿-弥-陀-佛(心里记10)
......如此1-10循环
十念法原文: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翻译:
至于念佛,心难得归到一处,应当摄住心神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一。摄心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至诚恳切(有改过之心)。心不至诚,想要摄心是行不通的。既已经做到至诚了,但仍然没做到纯一,应当摄住耳根认真地听佛号。无论是出声念还是心里默念,都必须念从心里起来(非有口无心,心里一定要有佛号,不光是从口出),声从口中发出,音从耳朵听入(每个字都要叫的真切,只有听清楚后,方才可念下一个字)。〖默念虽不动口,但意地之中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听时如在默念时也感觉嘴在动),如此摄心,妄念自然停息了。如果妄念之波仍然涌动,就用十念来记数,则全身心的力量,施于一声佛号之上,虽然欲起妄念,心力无暇顾及。这种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以往宏扬净土的人,尚未谈到,是由于当时人的根基还很利,不须如此,便能使心归一的缘故。我因心难制伏,才识得这种方法的妙处,舍弃这种方法不能成就。屡次尝试屡次验证,不是随便主观臆断乱说的,愿和天下后世钝根的人共同学习,令万修万人去啊。
所谓十念记数法,在念佛时,从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须念得分明,还须记得分明。到第十句念完,又必须从第一句念到第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地念。一边念一边记,不可以掐念珠(掐念珠易分心神),只凭心记。如果十句一气念下来较困难,也可以分为两口气,即从一到五,从六到十。如果还是觉得费力,可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作三口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每个字都要念的清楚,听的清楚)妄念无处落脚,这样一心不乱的境界,时间长了就可以自得了。须知这里所讲的十念,与晨朝的十念,摄妄念的道理则是相同的,而用功却大不一样。晨朝的十念,念完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号数的多少;十念法以一句佛号为一念;晨朝十念只早晨十念即可,如果二十、三十念,则会伤气成病。十念法则是念一句佛,心里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里知道十句。从一到十,从一到十,即使每日念数万声,都这样记。不但能去妄念,还最能养神。随快随慢,没有一点停滞防障,从早念到晚,没有不合适的。比起掐珠记数的,所获利益有天大差别。用掐珠法时身体紧张而心神劳动,用十念法则身体放松而心神安定。
但做事的时候,可能难以记数,那么就恳切地一直念。等事做完了,仍然重新摄心记数;于是往来迁徙之心,都跟从于专注一境的佛号中了。大势至菩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人我们就不说了,象我们这样的钝根人,放弃这种十念记数的方法,想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太难太难了。又须知晓的是,这种摄心念佛的方法,是即浅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议法。所以应当至诚相信佛所说的话,切莫以自己智慧知见达不到就生出疑惑来,致使多劫以来累积的善根,因为这样生疑而丧失,不能究竟亲自获得实益,才是令人悲哀的。掐珠念佛,只适合于行走和站立两种时候,如静坐养神,因为手要动的缘故,心神不得安定,时间长了就会得病。此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都没有不合适的。躺着的时候不可出声,如果出声,第一是不恭敬,第二是伤气对身体不好,一定要记住。
印光法师简介:
印光大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
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父名秉纲,母张氏儒人。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清末民初,正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之时。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又创弘化社,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安排3日妙真升坐。4日,一切已办,乃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时人天同赞,圆瑛大师作诗赞曰: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
弘一大师(李叔同)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言: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估折服,易估崇仰,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实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
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8 19:47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称念安那般那,指出入息。也是密宗、道家的炼气法)、念身、念死。
十念法门包括了一切修持方法。大小乘经典里所论及各种修持法门,均不离十念法。
是*高僧印光法师于1917年开示的摄心念佛方法。念佛的时候同时计数,默念出声皆可,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
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印光法师文钞上卷——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阿含经的念佛方法
北传佛教念佛法门的普及,这是众所知识的了。俗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可为佐证。将之说成是中国佛教的共修法门,也不为过。纵观大乘佛教,无论显宗、还是密教;不管修禅、或是学律。
各宗派中,除了如三论宗的唯识学者,和禅门临济宗的一些禅者,不标明依净土念佛法门外,其余诸家大体上都以,“学依自宗、行归净土”为自家修行和接引信众的指导原则。由于念佛法门在北传佛教里颇为盛行,所以一般的学佛者,会认为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教特有。
其实小乘佛法中也有念佛的思想与方法。在小乘佛教根本经典,四阿含经的《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中世尊都有讲述念佛的法门,从中可以追溯佛教最原始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的修持,源于梵语buddn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忆念佛陀”。
后来随着佛陀教法的不断演绎,逐渐发展,演变成忆念佛身功德、观想佛身相好、执持佛名圣号、实想念佛等多种的修持方法。北传中国佛教的净土念佛思想,是起源于后汉时期支谦译出《般舟三昧经》后。
之后随着净土诸经的不断传入,充实了净土念佛法门的内容,遂成净土念佛法门一大体系。经过净宗历代祖师及他宗诸大德的大力弘传,促使净土念佛法门盛行教界。在原始佛教经典里,虽然没有讲道阿弥陀佛也没直接提及往生净土一事,但有修念佛等行法的思想和方法在里头却是事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8 19:47
早晚各一次!面西,礼佛三拜(无佛不拜)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念佛,喘气,再念。念足十口气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