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06:33
原因是要纪念张仲景。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贺冬至,今人虽多不以为节,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时年八节”之一,吃货们还是不会放过这有着各种冬至特色美食的节日的: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07:51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那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告老还乡途中,见到不少百姓饱受严寒之苦,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他几日睡不着觉,想出一个方子:用羊肉和辣椒等驱寒物包在面片中,用热水煮熟,并将这种形状像“耳朵”的药叫做“娇耳”。
张仲景命弟子们搭起医棚,煮熟“娇耳”后,施舍给百姓。滚烫的“娇耳”一下肚,温暖全身,浑身通透,老百姓身上的冻伤也渐渐好了。
后来,每到冬至,人们都仿照张仲景制作“娇耳”,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饺子。
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纪念医圣张仲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09:26
因为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会冻烂。同时也为了纪念神医张仲景。
相传,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四处战乱,很多的老百姓都不幸的染上了疾病。张仲景在那个时候,是一名医官。由于,他经常会去帮助百姓治病,所以也是深受百姓的爱戴。
后来,张仲景辞官回乡,路上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发现当地的百姓深受寒冬的侵蚀,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在见到这番景象后,就决定留下来为这里的百姓治病。
可是,当地人很多,张仲景又没有分身之术,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一口大锅,煮一些食物来为这里的百姓治病。而他煮的这种食物,正是饺子,不过那个时候的饺子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为“娇耳”。
在“娇耳”里,张仲景放入了一些羊肉和辛辣食物,这些东西都是具有很好的驱寒效果,百姓在吃了这些“娇耳”后,耳朵也就慢慢的好了起来!
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日,而吃饺子也成为了这一天的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11:17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6 13:25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