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林语堂、朱自清、梁实秋、钱钟书、茅盾的高考满分作文各一篇(注明考卷、时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7 01:5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2:04
曹禺戏剧思想的美学内涵
曹禺的剧作中写了一系列富有深刻人性和美学意味的人:周朴园、繁漪、侍萍、陈白露、金子、仇虎、文清、愫方、瑞珏等,透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他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嬗变,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阵痛中走向新生的艰难过程。
曹禺醉心于人物塑造。他的剧作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拥有恒久艺术魅力的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如:繁漪、陈白露、愫方、金子、瑞珏等。在剧作当中,曹禺似乎特别喜欢为他笔下的人物书写小传,从《雷雨》到《桥》,每个人物出场之前,都有作家为之所写的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这些人物小传不但是十分漂亮的美文,而且透露着他对人物的理解和刻画的思路,蕴含着他对剧中人的审美情思和灵魂体悟。
曹禺的戏剧形象塑造,体现着他的艺术理想与审美追求。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命运的探索,对人性的质询以及对人的心灵隐秘的探究,构成其剧作的中心主题与丰富内涵。
曹禺的剧作,总是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与人性,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环境里,繁漪、侍萍、四凤等,人性被压抑,性情被扭曲,以致人生被毁灭,总是挣不脱悲剧的结局,由此折射出封建文化的积淀及其强大而令人可怖的吞噬力。
无论是繁漪的阴鸷与决绝,陈白露的孤傲与沉沦,还是金子的率真与泼野,愫方的凄美与刚强,都闪现着富有魅力的人性之光。她们站立在中国戏剧的舞台上,奇异而特别,美丽而独特,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绝不雷同,难以复制,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走进林语堂
很早就知道我的家乡漳州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叫林语堂。但是,我只是读过几篇关于林语堂的介绍、评论文章,对林语堂的了解仅仅局限在“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这些头衔上,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取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我都不甚了解。对于林语堂这位前辈加老乡,我一直怀有一颗好奇心。
这天正值周末,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把郊游的目标锁定在林语堂纪念馆。来到纪念馆所在地天宝镇五里沙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蕉海”,“蕉海”深处,一座精致的半圆型两层建筑便是林语堂纪念馆。馆前竖立着林语堂坐像,身着长衫,手持烟斗,神态飘逸。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林语堂的生平介绍,字里行间展示了林语堂从故乡小镇走向世界的历程。林语堂1895年生于漳州,曾留学美国、德国,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任教。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等杂志。他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提倡幽默文学,他的短评、演讲语言精辟,常常赢得满堂喝彩。他创作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等大量经典名着,并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展厅里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林语堂作品数百册。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同时又极力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林语堂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评论他:“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一身……”翻阅林语堂作品,拜读林语堂语录,我似懂非懂,但是,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也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头衔。
参观完林语堂纪念馆。站在纪念馆前,眺望四周,蕉林环抱,绿浪起伏,阵阵蕉香随风飘来。这优美的景色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一代文化大师。我为我的故乡拥有这样一位文化大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茅盾”不仅仅是一*篇
在现代文学史庞杂壮观的作家阵容中,“茅盾”的名字向来被开列在首要、显赫位置。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可以说,除了作品本身的重要程度外,更与其作品的高度个性化、风格化关系密切。
现代文学研究者评论家傅光明在谈到茅盾小说的时候说:“巴金是情感小说家,情节和人物全由充沛的*牵着走,青春和着血和泪,喷涌出‘灵魂的火焰’。老舍是典型的文人小说家,他以炉火纯青的语言和娴熟老道的技巧,绘制了一幅长卷展现都市风俗物事和市井百态人生的文人画,也是一幅大雅若俗的‘清明上河图’,具有独特和永恒的文化审美价值。茅盾则是那种很理性的小说家,他缺乏巴金的热烈,也没老舍那么足的文人气,但似乎有着更大的气度、气势和气魄。”
傅光明先生的见解将茅盾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一语道破。它让我想起大学念书时老师反复讲到的茅盾小说《子夜》的第一章——尽管那不过是一*篇小说的第一章,但同时也是一个伟大作家的第一章,上个世纪初中国社会现状、心态、情态的第一章,乃至于一个冷静如刀、理智如剑的作家的琐屑观察、庞大构建之力的一个缩影。
正如傅光明先生所说,“茅盾”与“老舍”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实,他们二人在另外的一个角度上又有很多相似之处——简单说,那就是,他们都有丰富多彩乃至斑斓多姿的生活阅历。我的意思是说,沿着傅光明先生所谓茅盾“更大的气度、气势和气魄”向下继续寻找,就会发现,一个作者的丰富斑斓阅历,不仅关乎一个作家的作品格局,同时更关乎一个作家的人生视阈与作品襟怀。说得再透彻些,那就是,与当今文坛作家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小恩怨、小情怀、小缠绵、小*比,茅盾是一座山,一条河。 我不厌其烦地在此重新罗列茅盾先生斑斓生命之旅中挂一漏万的若干关节点,其实无非是想说,“茅盾”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我一向认为,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襟怀也好,视阈也好,一切均空穴来风。正如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样,天下也没有无缘无故、无凭无据的襟怀或胆识。 茅盾”不仅仅是一个作者
言及茅盾的伟大文学成就,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关于他在长篇小说上的诸多理论建树及其实践。其实,相对于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伟大进程而言,茅盾先生所扮演的角色,远非一个作家那么简单。
在有关茅盾先生的评价中,我个人更倾向于用“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样的论点来定义茅盾——从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到他的一生及其作品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的影响。而在这个定义中,“剖析”二字最为关键:因为正是有了这与众不同的两个字,使茅盾成为作家茅盾,也使茅盾不仅仅是作家茅盾。
稍微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或对大而言之所谓文学略有常识的读者都知道,煽情和浪漫,是文学流派乃至作品调性中由来已久的一个主流。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到郭沫若先生一口气连续高喊27个“晨安”的白话现代诗,浪漫洒脱潇洒无羁的文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茅盾为人及其作品却并非以浪漫*见长。傅光明先生将如此特色概括为“凝视”、“分析”、“揭破”6个汉字,可谓精练传神。
傅光明先生还说:“茅盾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到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他理性地用文字这把手术刀,并严格按他自己的‘小说研究ABC’开始解剖社会。他不感伤既往,也不空夸未来,而是把现实放到手术台上……”
所以,真实的茅盾是作家茅盾,但同时也超越了作家茅盾——他和他的作品所拥有并代表的,不是那种浪漫的*之美,而是那种理智的冷静之美。茅盾那种更偏向于内心自省的叙事风格以及由此蔓延而出的那种冷静观察的犀利,对于中国人久习不察的一窝蜂、随大流心态,尤其具有警醒意味。
在《谨严第一》一文中,茅盾先生说:“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茅盾还说:“认真与细心见于艺术形象的,是犀利,猛鸷,深湛,隽永;见于思想行事的,是嫉恶如仇,是‘一口咬住了不放’的韧性,是深入敌垒再杀出来的无畏的精神,是‘打叭儿狗’的那种彻底,是教育青年从不倦怠那种热心……”
我们固然可以将茅盾先生的如此论述理解为一种关乎文学、人生的感慨,但其实放大了说,它同样也是茅盾魅力的一种阐发乃至张扬:在我们伟大祖国坎坷辉煌的历程中,*盲从之伤远多于、大于谨慎理智之心。正如茅盾先生自己所说:“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
“伟大的作家,不但是一个艺术家,而且同时是思想家——在现代,并且同时一定是不倦的战士……”这或许就是茅盾冷静之美而外,所能给我们的丰富启示,并且,也是一种冷静的感动——正如有的大悲偏要放声大笑一样,有一种感动并不直接生产眼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2:04
偶觉得朱自清好厉害啊啊,写了好多文章!(省略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