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3 16: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7:03
很多初中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学科,大量的定义、公式铺天盖地,宛若从天而降,学生尚未清楚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就急匆匆地破解一道又一道难题,教师常常要求他们不但要做得对,还要做得快。
有一名中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第一节就是数学课,真是晦气。数学题使我心慌,心越慌解题思路越乱,数学怎么总是如此不近人情地难为我?”这段文字无疑表明了数学课程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数学在中、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怪有人发出了“数学啊,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的感叹。对此,我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上尝试了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实践、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数学史是一种可行的,很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
新课标把掌握数学思想作为一个要求。数学史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必要引导学生从数学史中去发掘那些有益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它重放光彩。如,利用圆内接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求圆的面积时,介绍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终与圆合而无所失矣。”说明刘徽不但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而且认识到一定条件下无限可以向有限转化,这是中外数学史上最早运用极限的光辉思想之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能否举一反三。如果我们教条地把一种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未必能接受,而数学史中隐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将前人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执教者不断地学习总结。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中学生对于勾股定理接受起来是很勉强的,而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就使得证明更易于理解:“案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用字母表示即:
2ab+(b-a)2=c2即a2+b2=c2
几何代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体现的也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应注意挖掘数学史中的数学方法,并恰当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所学的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运用数学史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我在传授有理数知识时,通过讲故事来导入新课的(播放录音):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他认为在生活中还存在除有理数之外的另一种数。希伯索斯当时的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他们试图封锁这一发现,然而希伯索斯早已将这个发现偷偷传播出去了。可是后来还是被毕氏围捕,最后被投进了大海。
学生听完这个故事,我及时发问: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我们以前学的有理数范围是否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以数学史为背景,设置课堂练习。数学史上有很多名题,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历史名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个著名的数学题的解决都有一段背后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多搜集著名数学题及其背后的故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如金字塔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讲授:“世界闻名的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们的坟墓,因其形状像个“金”字而得名。它的底面是正方形,塔身的四面是倾斜着的等腰三角形。两千六百多年前,埃及有位国王,请来一位学者测量金字塔的高度。该学者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组织测量队的人来到金字塔前。太阳光给每一个测量队的人和金字塔都投下了长长的影子。当这个学者测出自己的影子等于他自己的身高时,便立即让助手测出金字塔的阴影长度。他根据塔的底边长度和塔的阴影长度,很快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你会计算吗?
以数学史为桥梁,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就是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提供导向,为学生能亡羊补牢提供机会。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结构更加严谨。而且课堂小结作用更是要把本节课掌握的知识为下一节课、下一个知识点的继续做好延伸和铺垫。为此在教学中我将数学史融入课堂小结中加以介绍,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激荡,激发出他们更大的兴趣、热情去探究、创新。
总之,数学史传授给广大初中生的不仅是知识,它还包括前人的智慧。它使广大学生对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定理的产生来源及发展途径理解得更深刻、明了,也更加直观了。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数学史教学与数学知识学习间的关联,明确两者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广大学生由厌学到自觉地乐学,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方运加.做有学问的教师[J].江苏教育,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