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古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0:07
重读《古船》的随记
夜雨迷离,读书的好时候。从书架的角落里捡出一本已被摩挲得柔软的书,是张炜的《古船》,泛黄的扉页上写着“泉城路新华书店 1987”。把脸贴上书页,用力嗅嗅,一股潮旧而又年轻的气息卷过来,亲切地,淹没了我。
一行行看过去,这本曾被称为中国当代小说里程碑的长篇,十九年后的今天,字里行间依然跳跃着光芒,伴着我的心跳明明暗暗。充满暗喻的字句排成阵列,凸现着奇特的节奏,让人心跳。在那青涩的岁月,带给我无法言表的愉悦。
那是个思考和躁动的年代,青年张炜在山中小屋奋力书写着。以“紧绷的心弦、青春的洁净、执拗的勇力、奔涌的热情”,描述了一个镇子几十年的故事。这故事讲的有些含混,但是却不影响阅读。我一直认为,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好像一幅人物画的背景,重要的是人物的表情,如果我们通过这些表情走进内心,那么背景的好坏不必太在意。张炜说自己是一个作家,不是小说家。在经历了十九年这么一个“大数”之后重读这本书的我,可以证明他并未自夸,那沉默的背影、紧攥的拳头、吐血的麦田、甚至那凶狠地骂着“干”的声音,自我翻开第一页就都鲜活地跳了出来,温暖的依然温暖,撕扯的也依然心疼着。
应该承认,一名初中生读这本字句晦涩的书是很艰难的。幸好,作者把自己的读书体验通过他的人物进行了表达,而我通过读《古船》的人物反过来学习着读了《古船》。里面提到的隋抱朴所读《*党宣言》、隋不召所读《海道针经》、郭运所读《天问》,都是书中人物读了一生的薄薄的“大书”。它们自然都有本身的主题,但对读书的人来说,更有意味的是深入论述主题的过程,在无数的提问和回答中暗藏的“道理”。也许,这些“道理”才是根本。当然,这些贯穿生死的“道理”对我是极难把握的,幸运的是,年轻人和大师们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总处在“寻找”的路上,依然记得体会到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方向”时的欣喜。学着抛开字面去探索深层的意义,真的是件很奇妙的事。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许我该感谢作者当时还并不圆熟的技巧,使我不至于很顺畅地念完,而后抛开。
书中描写了很多苦难和绝望,他沉稳而细致地叙述那些悲哀血腥的画面,但主题却是希望。无论残暴的龌龊的,还是善良的懦弱的,都在坚守都在向前,那是作者的呼喊,也是那个时代的脉络。
破败的古城墙下,地底的大河在意念里波光辚辚。巨大的古船身后,帆桅如林。如果,我们还有“力气”,那么,我们会找到“结果”。
******************************************************************
洼狸镇,老赵家,老李家,老隋家这就是故事的范围。
这不是我喜欢的小说文笔,感觉象看历史,具体在某几个人身上讲述平常人的生活,这种
平常人的生活在所谓的正史上是看不到的,正史是讲述的大人物的英雄事迹的,看历史只
能看到恢弘的篇章,大起与大落。但是细水常流的,平平常常的只能在小说中看到,在随
笔中看到,在回忆中看到,这些都是历史。我想说的是对于完整的历史的了解仅仅是史料
是不够的,还要在小说中追寻,尽管小说虚实难辩,但是它却描述了一种日常的生活,历
史的细微之处,却常常可以让你对那一段历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是正史所不能做
到的。当然,这本小说它不会是历史,感觉上也许只是一种平白的叙事,让人感受不到小
说的那种瑰丽,所以我不喜欢,看这样的小说,不能让人想象,这是一种痛苦,尤其当中
没有那种幽默的讽刺。当然,只是我不喜欢这种文风而已,至于优不优秀,自然有人来评
说。
洼狸镇,老赵家,老李家,老隋家这就是故事的范围。
决定古船就看到这里为止了。看到十几章还不知道这个情节跟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
看到后来只是为了了解那一段历史在看。整个情节感觉很混乱,有些地方刻画的不好,比
如抱朴那种恐惧感的由来,如果不是对那段历史有些的知道话恐怕是不能理解的。
女人无论乱世盛世终究是弱势的,也会受到更多的苦难。
人世间的很多问题来源于人的本性,这是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我们做了什么才产生了
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算我们不这么做问题还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方式,强度不一样而已
。老子无为而治是有道理的,无为并不是讲什么都不要做,道家思想里并不是完全的听之
任之,不然就不会有封神榜里的姜子牙,不会有庄子逍遥游的"抟扶摇直上九千里"了,
要真正理解这种无为恐怕先要经历人世的挣扎,四十不惑,古人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中国
古代的智慧是很厉害的。
那一段时间中国真是一片混乱,农民更是茫然失措。有人对*时代非常怀念,认
为那个时候没有贪污,可是那个时候那么穷,能贪什么呢。叫人恐怖的在其他的地方,那
是对生命的无视,完全的没有尊重。
这本小说还写的有点玄,隋不召口口声声念叨的《海道针经》、郑和大叔、张王氏神
神秘秘的,四爷爷在洼狸镇的地位。但是小说展开的很慢,郑和大叔仅仅出现在隋不召的
言谈中,既然题名为古船,那么和郑和应该是要有关系的,连带的倒想起了卫斯理的小说
,那种时空的穿越,外星人的存在。不知道这个郑和到底是不是明朝的那个郑和,最后又
会怎么样出现,古船是不是在码头出土的那艘?
人天生是*性动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是一个很好的课堂,
前几年很流行一句话,叫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可以没有常识,看了阿城的《常识和通识
》后突然明白这句话简直是真理,什么叫常识,当然不只于黑、白、红的颜色的分辨,不
是鸡蛋是鸡生的这些一般的科学上的常识,常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有句话叫存在着
就是合理的,当然这在唯物哲学上是拿来批判的一个典型,可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想想,
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存在,不要简单的承认或者否认,要多想想原因。说话要慢,思考要快
。这种常识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权利,等级,人们靠什么维护自己的安全?为什么粉丝厂
投标的时候见素不能把粉丝厂从赵多多手里夺回来。为什么做菜的厨师要根据来的客人选
择?
那是一个变动的时期,从上到下都在寻找方向,社会变化很厉害,写道这里,忽然觉得
作者可能是要刻画一个很大的社会环境,所以展开很慢,但是真的很慢。整个社会从一段
饿死人的时期发展到有农民老板可以自己买飞机,这个变化真的很大啊,改革开放的功绩
就这么体现出来了。其实一个小说里,真的要挖掘可以挖掘初很多的东西,而这种东西,
很多也许作者自己也没有察觉。这就是生活的客观性。那么多红楼梦的研究,不知道曹雪
芹看了会不会头晕。一个人要想有自己的方向,比如见素,他想拿回粉丝厂,可是他没有
跳出来看看整个中国,没有看到中国这些年的变化都是为了什么,你是在这个环境下生活
的,如果你连这个环境都不了解,那又怎么走的出去。所以他就没有找到拿回粉丝厂的最
有力的办法,这个不是揭发赵多多办这个厂得了多少的私利,领导并不都是糊涂蛋。就算
他们不懂数字。可是只要是人就有人的规律在里面。见素要办厂就要知道为什么突然又回
到个人承包来了,领导要的是什么,国家要的是什么?这就是他失败的根由。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看看那些发明,用的材料很简单,可是却能做初很多的东西,李知
常的电灯,磨房里的机器,他父亲的自来水。一直认为中国人很聪明的一个民族,可是有
的时候太聪明了反而不好,因为太聪明了就容易多想。三国周谕可是一个聪明人了,可是
就因为太聪明了最后反而被诸葛亮给气死了,据说两个人周瑜要聪明多了,因为诸葛亮三
步一个主义,而周瑜是一步三个主义,就是主义多了挑来挑去挑不好,总觉得是其他的办
法好,贻误战绩不说,对于采取的办法也缺少一点底气,这就是聪明的坏处,所以有的时
候笨一点也是好事情,只要不懒。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勤奋比聪明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