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氏起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6:0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00:09
(1)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战国时滕国有名毕战者,为滕文公管井田,其后以其名为氏.
(2)古代掌战阵之官,以官为氏。
注: 毕姓出自姬姓
“昔者太公封营邱凡吾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埋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为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祥于左传”这段话讹字很多,校勘如下:邱应作丘,吾当作五,埋似当作理,为当作如,祥当作详。
再标点如下:
昔者,太公封营丘,凡五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理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如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详于《左传》。
战氏后人现在居住的地方: 北京市 天津市 重庆市 黑龙江省 河北省 吉林省 陕西省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省大连市 辽宁省沈阳市 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省临沂市 山东省日照市 山东省济宁市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省烟台市 山东省青岛市 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省威海市 江苏省南京市
历史名人: 战兢:东汉人, 为谏议大夫. 战贻庆:五代时人, 进士.
《 二十四史系列 J1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世宗纪五 庚子,诏曰:其刘坦、战贻庆、李颂、徐纬、张觐等诗赋稍优,宜放及第;王汾据其文辞,亦未精当,念以顷曾剥落,特与成名;熊若谷、陈保衡皆是远人,深可嗟念,亦放及第;郭峻、赵保雍、杨丹、安元度、张昉、董咸则、杜思道等未甚苦辛,并从退黜,更宜修进,以俟将来。
战慎,祁县人,洪武初,官扬州知府。 ——— 《湖广志》
战正,字德义,高密人。父恩没太宁,正遍访弗获,忽有老人备告之,果得骨归。后中乡举,不仕。 ——— 《山东志》
战翱,字滕霄,为邑痒生。父复敬卒,翱庐墓三年,母卒亦如之。仕训导,上书论宦官之祸…… 永泰四年举人。
战睿,胶州人。宣德中,太原府通判。 ——— 《山东志》
战符,苏州人,万历中,南京户部司务。
按:符有罗公祠记。阅其文,有官留都之句,是官南京者。大足县宝顶山,有战符灵湫泉诗碑,又有圆觉洞石壁诗,署衔云:忠州刺史楚人战符。是又官忠州知州也。
——— 《氏姓谱》
战效曾,号鲁村,乾隆年间直隶宁津己卯举人,历官归安、嘉善、 富阳知县。后升海宁州。
——— 汪辉祖《佐治药言》 战德淳,本书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能著色,人物甚小,青衫白裤,乌巾黄履,不遗毫发。又作红花绿柳,清江碧由,一扇之间动有千里光景,真可爱也。
———《书继》
战氏家族家谱简介
一辈 战龙 战虎 战青 二 战芝 战莱 战戴 战登(三辈以下略)
战氏家族中另有一家谱为: 重治云功,文明祖德,积善裕庆,永世齐昌, 枝兰正茂,万古流芳
战氏家族中另有一家谱为;父慈子孝诚唯一家之政 兄宽第忍堪称百代之宗 现在辽宁省建平县的战姓有很多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00:09
(转)战姓姓氏起源:试谈莒州北汶战氏家族之兴替2006-08-23 12:17试谈莒州北汶战氏家族之兴替
张同旭 杜树景
明、清时期,莒州境内有几个名声显赫的家族,北汶战氏即为其中之一。
北汶村为明、清时期的莒北商业重地,今以战姓最多。据雍正《莒州志》和《战氏族谱》记载:北汶战氏,原籍登州府莱阳县望世乡寨头社,明嘉靖、隆庆间,战氏一世祖母姜氏携五子迁至莒州双庙庄(今属莒县招贤镇),明崇祯年间,四世战维宁移居北汶村(时名“北文”)。
一、北汶战氏家族世系表
据《战氏族谱》记载,战氏一世祖战完,故后葬于莱阳县房野村,因战完之妻姜氏携五子迁莒,故清乾隆间修《战氏族谱》时,即以战完为一世祖。至三世战国儒考中功名,外出做官,于是战氏家族开始兴起,其后,四、五、六、七、八世不断有考中功名或外出做官者,八世之后,北汶战氏便不再出现较有影响的人物,战氏家族在莒州境内的名声逐渐淡出。
今据《战氏族谱》制出战氏家族中较有影响的人物的《世系表》,没有影响的支族和人物从略。
二、战氏家族的兴起
战氏家族,自明代迁莒,历三世至战国儒,于天启五年(1625)考中岁贡,授郓城县训导;四世战维宁,崇祯十五年(1642)岁贡。进入清代后,五世战钦中,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考中岁贡,授冠县训导;六世战捷,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授钜野县教谕;七世战锡伯,清乾隆元年(1736)岁贡;七世战锡九,乾隆七年(1742)岁贡,授临朐县训导;八世战云,乾隆三十七年(1772)恩贡;九世之后,战氏渐衰,直至清末,从史籍和族谱中没有发现考中功名和外出做官的人。
为什么战氏家族迁莒至三世仅几十年的时间即能兴起?据雍正《莒州志》和《战氏族谱》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战氏迁莒之前即是一个富绅之家。《战氏族谱》记载:战氏一世祖战完为莱阳县庠生,没有做官,战完之父战文魁,曾“授涿州儒学正堂”,“学正”这个官职虽不是什么“肥缺”,但家境应该还是比较富裕的。谱序记载了战氏迁莒的原因:“懋易祖以布衣而病于催科,势不能支,合图全逃。”也就是说,战氏兄弟五人迁莒的原因主要是科税所*,当然,战氏并不是穷困潦倒的家族,迁莒后应该还是较宽余的,只有这样,才能有钱请塾师,三世战国儒才能考中岁贡。同时,并不是这一时期所有的岁贡都能外出做官,这就需要一定的钱财找路子。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战氏迁莒初期,即是一个较富裕的家族。
其二,有一定的家学渊源。上文中已经谈到,战国儒之祖战完为莱阳县庠生,曾祖战文魁曾任涿州学正,学正是明、清时期一州之学官,主掌文庙祭祀,教育和官束所属生员。战氏迁莒后,仍有一定的家学渊源,重视科举,学习文化,追求功名。这也是战氏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战氏家族对地方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上文中已经叙述了战氏迁莒后从三世至八世的科考情况。科举考试是封建教育的一部分,在封建社会,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而战氏家族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重视科举考试。不仅如此,战氏对莒地教育和文化事业还有一定贡献。
据清雍正《莒州志·艺文·序传》“复大学文”记载,明代莒州儒学称“大学”,“入学十五名,廪缺三十”,清初,由于战乱和地震造成莒州“邑里萧条,人才寥落,入学数减至十二名,廪缺仍旧,大学降为中学”。为了恢复莒州入学名额,雍正初,北汶战锡侯联合莒州境内的许多生员,协助莒州学正刘隆锡、知州陈永年,写出书面申请,努力争取,终于在雍正三年(1725)六月“诏旨颂到,准复莒州大学”,时人都说:“二、三人之力也。”战锡侯虽然只是庠生身份,一生从未做官,但对于莒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曾做出过突出贡献。雍正十年(1732),李方膺任莒州知州,第一件事就是捐俸倡修学宫,战锡侯积极响应,学宫修成,与李方膺和诗纪念。雍正十一年(1733),李方膺重修《莒州志》,以战锡侯为主要分纂者,锡侯不负重任,广览博采,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终于使一部地方文献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著名的雍正《莒州志》。
战锡侯之子战旭,“英年树帜‘文坛童子’,问业者多所成就,不受馆金。远近闻之,以课文呈正,几盈案,皆殚心批评。”(雍正《莒州志》卷九)
四世战维宁,明末岁贡,战乱末仕,隐居北汶,闭门著述,“初,文稿甚富,遭地震,水涌,埋没遗失。”(雍正《莒州志》艺文)
战氏家族对莒地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由于时代造成的原因,战氏家族又是封建礼教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今摘录以下几段文字,窥知一二。
战维宁,字泰明,北汶村人。清初定鼎,大行人以经明行修列状上荐,维宁闭户著述,累征不就,居家养祭,一遵古礼。(《重修莒志》卷六十五)
牛氏,战和中妻,沂水牛瑞玉女。年十九而夫亡,生遗腹子凯。翁年八十余,嫡姑姜氏,继伦氏、慕氏,氏皆得其欢心。子稍长,督课甚严,为名诸生。孙锡侯,曾孙旭、晟、普、旸,玄孙景洙,俱以文学世其家,抚前室于氏女如己出,守节四十余年,以寿终。(《重修莒志》卷七十一)
上面第一段文字中的战维宁,是明末岁贡,明朝灭亡后,有许多汉族文人,为表示对明王朝的“忠”,决然不做清朝的官,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所灌输的这种“忠君”思想,使战维宁于清初用人之时“闭户著述,累迁不就”。
第二段文字主要体现了牛氏的“节”和“孝”。
总上所述,明末至清中期以前的北汶战氏家族,虽然在政界没有出现高层人物,但对莒地的教育和文化所做的贡献是很大的,战氏家族不愧为享誉莒州的名门望族。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ovezhan/blog/item/1252d32a1469322dd42af1b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00:10
战
(1)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战国时滕国有名毕战者,为滕文公管井田,其后以其名为氏.
(2)古代掌战阵之官,以官为氏。
注: 毕姓出自姬姓
“昔者太公封营邱凡吾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埋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为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祥于左传”这段话讹字很多,校勘如下:邱应作丘,吾当作五,埋似当作理,为当作如,祥当作详。
再标点如下:
昔者,太公封营丘,凡五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理其绪。《乐》云:“乐所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如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详于《左传》。
这是我请教恩师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副院长陈冠明教授,而受其不吝赐教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战氏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战氏后人现在居住的地方: 北京市 天津市 重庆市 黑龙江省 河北省 吉林省 陕西省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省大连市 辽宁省沈阳市 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省临沂市 山东省日照市 山东省济宁市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省烟台市 山东省青岛市 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省威海市 江苏省南京市
历史名人:
战兢:东汉人, 为谏议大夫. 战贻庆:五代时人, 进士.
《 二十四史系列 J1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世宗纪五 庚子,诏曰:其刘坦、战贻庆、李颂、徐纬、张觐等诗赋稍优,宜放及第;王汾据其文辞,亦未精当,念以顷曾剥落,特与成名;熊若谷、陈保衡皆是远人,深可嗟念,亦放及第;郭峻、赵保雍、杨丹、安元度、张昉、董咸则、杜思道等未甚苦辛,并从退黜,更宜修进,以俟将来。
战慎,祁县人,洪武初,官扬州知府。 ——— 《湖广志》
战正,字德义,高密人。父恩没太宁,正遍访弗获,忽有老人备告之,果得骨归。后中乡举,不仕。 ——— 《山东志》
战翱,字滕霄,为邑痒生。父复敬卒,翱庐墓三年,母卒亦如之。仕训导,上书论宦官之祸…… 永泰四年举人。
战睿,胶州人。宣德中,太原府通判。 ——— 《山东志》
战符,苏州人,万历中,南京户部司务。
按:符有罗公祠记。阅其文,有官留都之句,是官南京者。大足县宝顶山,有战符灵湫泉诗碑,又有圆觉洞石壁诗,署衔云:忠州刺史楚人战符。是又官忠州知州也。
——— 《氏姓谱》
战效曾,号鲁村,乾隆年间直隶宁津己卯举人,历官归安、嘉善、 富阳知县。后升海宁州。
——— 汪辉祖《佐治药言》
战德淳,本书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能著色,人物甚小,青衫白裤,乌巾黄履,不遗毫发。又作红花绿柳,清江碧由,一扇之间动有千里光景,真可爱也。
———《书继》
我叫战祥雷,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洛河镇北汶村人,祖籍山东省莱阳市,明朝迁于莒县。
现在在鲁东大学上学。这些是我从各种资料上找的。
另:(此一支为改姓而后姓战)战氏家族流传下来的本族姓氏由来:
战氏家族始祖,宋朝年间,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本姓单。家中有人在朝中为官,后遭奸人所害,皇帝下令满门抄斩。幸好有人提前送信,家中哥仨逃出,为避奸人追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二为战。继而哥仨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但在逃难中不幸与战青失散)。
本人既为新字辈子孙,以上故事为老辈相传下来之事。家中有家谱现供奉在辽宁省建平县。以下为战氏家族家谱
一辈 战龙 战虎 战青 二 战芝 战莱 战戴 战登
三辈以下是三字的 守, (四)有 (五)仓 (六)战功 战贵 战元 (七)凤 (八)云 (九)德 (十)宝 (十一)奎 (十二)振 (十三)先 (十四)学
从学开始以后各字在中间 新,银,财,宝
权,忠,孝,福,禄,祥,玲,云,志,世,杰.
战氏家族中另有一家谱为: 重治云功,文明祖德,积善裕庆,永世齐昌, 枝兰正茂,万古流芳
战氏家族中另有一家谱为;父慈子孝诚唯一家之政 兄宽第忍堪称百代之宗 现在辽宁省建平县的战姓有很多枝。
参考资料: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728&name=战%20%20%20%20%20%20%20%20
“战” 姓的起源是什么?
战 (1)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战国时滕国有名毕战者,为滕文公管井田, 其后以其名为氏. (2)古代掌战阵之官,以官为氏。 注: 毕姓出自姬姓 “ 昔者太公封营邱凡吾世反葬于周范氏本陶唐历三代不埋其绪乐云乐所 自生礼曰不忘其本固振古为兹也夫锡姓载在夏书授姓氏祥于左传” 这段话...
战和寻这两个字那个做家族名较好
1. 战姓的起源有多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战役指挥官。这些人的子孙以他们的社会行为为姓氏,称战氏。2. 另一个来源是出自姬姓,战国时期滕国的大夫毕战,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战氏。3. 第三个来源也是出自姬姓,周成王的弟弟姬臻的后裔,为避难改姓为战氏。4. 第四个来源是...
战氏家族起源和祖先
根据《姓氏寻源》记载,战姓有两起源﹕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战为姓;另战国时滕国有个叫毕战者,在滕文公时主管井田,后人便以其名字战为姓。此外,亦有流传指战氏始祖于宋朝年间为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姓单,家中有人为官,后遭奸人所害,皇帝下令...
有没有人知道“战” 这个姓的起源?
战氏家族始祖,宋朝年间,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本姓单。家中有人在朝中为官,后遭奸人所害,皇帝下令满门抄斩。幸好有人提前送信,家中哥仨逃出,为避奸人追杀,哥仨将其姓单字后加上戈字,合二为战。继而哥仨改名为战龙,战虎,战青(但在逃难中不幸与战青失散)。本人既为新字辈子孙,...
战氏家族起源和祖先
根据《姓氏寻源》记载,战姓有两起源﹕以官职为姓,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战为姓;另战国时滕国有个叫毕战者,在滕文公时主管井田,后人便以其名字战为姓。此外,亦有流传指战氏始祖于宋朝年间为山东省登州府永成县人氏,原姓单,家中有人为官,后遭奸人所害,皇帝下令...
战氏家族起源和祖先
明、清时期,莒州境内有几个名声显赫的家族,北汶战氏即为其中之一。北汶村为明、清时期的莒北商业重地,今以战姓最多。据雍正《莒州志》和《战氏族谱》记载:北汶战氏,原籍登州府莱阳县望世乡寨头社,明嘉靖、隆庆间,战氏一世祖母姜氏携五子迁至莒州双庙庄(今属莒县招贤镇),明崇祯年间,...
氏的起源
氏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 而“氏”字的造字结构,在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宗,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左传•隐公八年》有一段著名文字,精要地阐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和区另...
中国李氏的来源?
一、李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
门氏起源于何地有知道的请回答一下
十五世祖耏跖与汉高祖刘邦起兵,封为芒侯。十七世祖耏申,娶南宫公主,成为皇亲国戚。二十二世祖耏毅,王莽篡汉时,忠贞汉室,战亡殉国。其子耏立,避难改姓门氏。门氏以耏班为受姓始祖。史书记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姬友即郑桓公。因...
郤姓姓氏起源
郤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姬姓,起始于春秋时期。那时,晋献公在征伐翟人的战争中,叔虎表现出色,他领导晋军攻克翟人营地,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奖赏,晋献公将山西泌水下游的郤邑封给了他,建立了郤国,叔虎被封为子爵,被称为郤子。他的后代便以封地为姓,形成了郤氏家族,他们是春秋时期郤宛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