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9 09: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1 14:06
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征。就是文字的风格,是文字的外衣。 字体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完美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内涵之中。 字体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缩影。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现代汉字印刷体有哪几种字体?希望大家喜欢!
字体指的是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体式。现代汉字的字体可分为手写体和印刷体两大体式。
手写体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楷书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叫正楷。行书是楷书主要的辅助字体,它的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快捷,一般用于书法或快速记写。
印刷体有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四种。下面分类介绍这四种字形。
宋体又称老宋体,是通行的汉字印刷体。字形方正,笔画严谨,横笔细,竖笔粗,有装饰性点线。书报的正文一般都用此字体。
仿宋体是采用宋体的结构、楷书的笔法而成,其笔画粗细一致,结构均匀,字形清秀,有长、方、扁三体。多用于排印文件或诗词的正文、文章的引文、书籍的序言、图版的说明等。
楷体又称活体。形体与手写楷书接近,字形端庄,笔画浑圆。多用于排印通俗读物、中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
黑体又称粗体、方头体。笔画粗重,字形丰满,阅读醒目。多用于标题、标语、广告或文章中表着重的部分。
以上四种字体中,宋体和楷体是常用的印刷体。但是在字形整理前,宋体的字形结构和笔形与楷体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楷体的“即”字,宋体作“ ”、“ ”,楷体的“真”字,宋体作“ ”。宋体与楷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别,不仅给汉字的识字教学增添了负担,也给人们的应用带来不便。为此,有关部门对印刷宋体字形进行了整理。由于印刷楷体的字形结构和笔形同手写楷书基本一致,为便于人们学习和应用,整理字形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尽可能使宋体的字形结构和笔形向楷体靠拢。1965年1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6196个通用汉字规定了通用字体(即“宋体”)的规范字形。印刷部门遵照这个规范刻制成铅字字模,大小按统一的标准编号。现在一般书报、期刊都用这种字体印刷。
拓展资料:字体类型
1.宋体
宋体字宋体字是源于宋代的,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所以至今在日本,宋体字仍被称作“明朝体”。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刻书中心发展较快,活字印刷发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确立。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2.燕书
燕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燕书,燕体,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书法燕书入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体个性风格。燕书书法的风格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对中华几千年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燕书书法的成就是在于他对传统书法的重大突破,对中国书法艺术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书法有行草隶篆楷五种法风格书体之分,从严对方是个格意义上讲,燕书书法并不在五种书体之列。燕书书法对五种书体结点画、使转运笔均有借鉴,但它牢固的基础和前提还是正书。燕书书法是不是继五种书体之后的“第六种书体”,但就它的风格特点而言,确是千年 一遇,前所未有。燕书书法的结构,以正书为基础,侧书 以前没有这个提法,正侧互用,生动鲜活。传统书法,楷书是楷书,草书是草书,正侧分明。是中国书法的创新、继承与发展。
3.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4.草书
章草:字 今草:字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近现代是林散之、李志敏、于右任,有“草圣”之美誉。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等,其中《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局部
5.隶书
隶书字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燕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6.行书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7.黑体
黑体字机器印刷术的历史产物。至少已有一百年的时间,黑体汉字抹掉了汉字手书体的一切人为印迹及其造字渊源,没有手书的起始和收笔;它以几何学的方式确立汉字的基本结构(它是构建性的,而非书写性的),其均匀的笔划宽度和平滑的笔划弧度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充满机器意味的无时间性及共时性特征。
8.仿宋
仿宋体顾名思义是宋体的变体,也是印刷体。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