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6 23:0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51
如果用两个字简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是这个:东出。其他的都是附带理由。
都城一般是随着经济、地理、军事的原因进行转化。秦国建国伊始,当时的关中平原并非是沃野千里,反而是洪水泛滥,不是个宜居之地。一直到秦始皇做亲王第十年,郑国渠才修建完毕,关中平原这才“沃野千里”,成为秦国东出真正的根基。史记这段写的非常明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所以,秦国在开头数百年的时间里,一般情况下是和游牧民族抢地盘,同样进行游牧业,同时开发小规模的农业,所以都城在头几百年的历史中都是比较靠近西部边陲。
于是乎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芈月传中芈月和义渠王的狗血剧情,可以说秦国历史有一半是和西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恩恩怨怨。
因此,都城和经济、军事中心靠近偏西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秦都之前的位置一直有争议,有的认为西犬丘(西垂)是都城,有的认为不是。咱们普通人还是基本认为这个是第一个都城吧,因为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其他答案(吐槽一下,研究先秦历史的哭啊,史料就那么一点点,微言大义啊)
此后秦国的都城不断的向东迁移,也反映了秦国的经济、外交、*、军事的重点,不断的放在了东出、和中原各个诸侯国的联系上。
第二个都城在雍(三百多年),后来又迁移到平阳。到了秦献公时期,他抓住了赵国和魏国打仗的机会,将都城迁移到了栎阳,这是秦国都城第一次完完全全的落在了关中平原上。
这一次,秦国取得的军事成就是取得了河西之地。这个时候关中平原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河东之地沃野千里,河西虽然稍微贫瘠,但仍然比起秦国游牧来的强得多。
再到了公元前350年,商鞅向秦孝公嬴渠梁建议迁都咸阳,但这次是向西迁移30公里。一方面是因为栎阳城市小,另一方面则是栎阳实在是离前线太近了,已经发生过多次靠近首都的军事威胁。
当然,后来的人们说咸阳离蜀地比较近,比较方便对蜀地的控制。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30公里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总之,秦国都城的不断向东移动反应了秦国不断向东扩张的历史进程,而在都城从栎阳迁往咸阳,则是城市发展和解除军事威胁的考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51
秦国是我国历史中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历史中对于秦国最早的定都处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并且秦国最早的定都地址一直是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后来秦国都城经历过几次迁都,不断向东迁移,在秦孝公时期,秦国将都城迁移到了咸阳,至于为何定都咸阳,后人总结了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有人指出,迁都咸阳是商鞅指出的。商鞅认为秦国的规模在渐渐变大,之前的都城太小,容纳不下秦国快速增加的入口。但是咸阳就不同了,不仅地域辽阔,而且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大量的耕地,适合大批人口在那里长期生存,所以商鞅建议君主定都咸阳,君主也采纳了。
其次,有人指出,当时的咸阳属于关中的中部位置,而秦国将都城定在咸阳,可以在东方出现战争威胁的时候迅速进行转移。从咸阳将都城西迁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一旦有敌人从东边战线来攻打秦国,秦国因为都城在咸阳,也能获得较大的转移时间。
最后,还有人指出,秦国定都咸阳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那就是距离蜀国比较近。因为秦国如果要发展壮大的话,必须拿掉蜀国这个障碍,而定都咸阳的举动,确实给日后拿下蜀国提供了不少便利。
果不其然,在公元前的316年的时候,秦惠文王出兵征讨蜀国,一举吞并了蜀国,而此举无疑也为日后秦国一统其它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52
因为咸阳位于关中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迁都的合适所在,秦定都咸阳,还有一个好处,距离西南的蜀国更近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52
因为咸阳位于关中中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定都的合适所在,而且秦国要壮大,非取蜀不可,定都于咸阳,方便取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53
秦国定都咸阳,不断东迁是因为咸阳距离蜀国近。秦国虽然不弱,但是和东方诸侯国相比,秦国还是差一点,如果想扩大领土,必须离蜀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