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酸调和漆重金属含量会对神经系统影响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6 11: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20
油漆涂料中有害物质的限定
涂料作为一种装饰及功能性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和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安全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装饰材料中的各种涂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其中所含的各种有害重金属元素,更加关注。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一直是涂料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一般仅限于可溶性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包括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EN71:PART3标准及我国的GBl8581.2001、GB18582.2008两个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只规定了涂料中可溶性重金属元素的转移限量,
但涂料中的有害物质能够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并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其中铅、铬、镉、汞、硒、钴等重金属是常见的有毒物质,它们能损害神经、造血和生殖系统,损害肾或肺功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等。此外,世界上许多污染事件都是由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如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分别由汞污染和镉污染所引起。因此,*涂料中有害重金属含量对保证涂料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国在1986就制定了GB6675标准,规定了砷、锑、钡、镉、铬、铅、汞等七种有害元素的限量及分析方法。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EN71:PART3也规定玩具涂料中了8种可溶性有害元素的限量【n。2001年底,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实施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l8581.2001)1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2008)的两个国家强制性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铅、镉、铬、汞四种可溶性有害元素的限量和测定方法
涂料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于着色颜料,如红丹、铅铬黄、铅白等。由于无机颜料通常是从天然矿物质中提炼并经过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制成,因此难免夹带微量的重金属杂质。此外,也来自于生产时加入的各种助剂,如催干剂、防污剂、消光剂和各种填料中所含杂质【lol。例如铅是最常用的聚合催化剂,在大多数醇酸漆中能促进漆膜底层干燥,而得坚韧而硬的薄膜,并能提高漆膜的附着力及耐侯性。有机铅还是有效的防污剂:钴皂是最活泼的氧化型催干剂,能促进氧的吸收、过氧化物的形成和分解等。涂料中的有毒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在使用过程中干涂膜与人体接触.如误入口中,对人体造成危害。重金属侵入人体后,会逐渐在体内蓄积,并转化成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状态。曾有报道:长期从事油漆装修的某工人的后代为“怪胎”;北京某医院统计数据表明,患白血病的儿童的家庭有三分之一以上发病前都曾装修过【1l】。因此,涂料的安全使用己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1.2.3重金属的危害铅中毒损害的主要器官是骨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铅损害骨髓造血系统能引起贫血,对神经系统的损坏能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常见的是伸缩的肌肉麻痹、肌肉疼痛等。如果侵入人体的铅随血流进入脑组织,便会损伤小脑和大脑皮质细胞,干扰代谢活动,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并伴有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发展到神经错乱,甚至休克和死亡f12.131。铅对儿奄的健康和涂料中重金属总量的测定方法研究智力的危害更为严重,对儿童的主要影响是神经系统【14】、造血系统四和骨骼损害【161,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铬中毒一方面是指六价铬,它的毒性极大,强于三价铬,可渗入红细胞,抑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从而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缺氧致钱致死。另外,六价铬过量还可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及干扰酶系统等破坏作用。饮水中六价铬的含量超过5mg/kg时即可引起中毒。另一方面是指三价铬的富集,NRC(1980)指出家禽对铬的最高耐受量3000mg/kg(以氧化铬的形式提供)和1000mg/kg(以氯化铬的形式提供)。铬中毒主要表现为:接触性皮炎、鼻中隔溃疡或穿孔、甚至可能产生肺癌;急性中毒主要表现是胃发炎或充血,反刍动物瘤胃或皱胃产生溃疡【171。硒及其化合物都有毒害性,但元素硒毒性较小,硒对人体的危害与砷相似,但毒性大于砷,在人体中有明显的蓄积作用。硒中毒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慢性中毒表现为脱发、脱指甲,而且可损害肝脏和骨髓的功能;大多数急性接触硒及其化合物者可产生诸如眼粘膜刺激、喷嚏、头晕、呼吸困难、皮炎、头痛、肺水肿、恶心和呼吸臭之类综合症,延长接触可致死【18】。钴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多也会影响人体健康【19】:(1)钴可损伤心肌。由于心脏有蓄积钴的能力,因此易受钴毒性作用的影响,从而选择性地损伤心肌。(2)钻可降低甲状腺浓缩碘的能力。人每天摄/\3-4mg/kg钴三周,可引起甲状腺肿大。(3)钴及其化合物可损伤胰腺。钴及其化合物可损伤胰腺的内分泌部分,使血糖升高而发生高糖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