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傣族人心中代表着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6: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1:56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太平有象”“喜象升平”的说法。在汉语言的发音中“象”“祥”谐音,有“吉祥安宁,基业永固”的寓意,象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人认为大象是力量、荣誉、神圣和尊贵的象征,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宁,有辟邪纳福、安神镇宅等意义。
习俗:
在傣族文化习俗中,象被尊为瑞兽。德宏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滇越乘象国”,自古是盛产大象之地,傣族先民驯化大象,并将大象用于乘骑、作战、运输已有悠久的历史,唐朝甚至有“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的现象,即以象协作生产。
在史书中,还多见大象进京朝觐的记录,尤其是德宏傣族土司制度确立后,进贡名单几乎都有“象”的字眼,朱元璋还为此专门设立了驯象所统一管理,这已形成一种象的“进贡文化”了。
更为有趣的是,傣族古代社会中有专门统领象兵的高级军事将领,傣语称作“召闷掌”,即万象官,指武官,意为“指挥万众象兵之王”,类似于封建*朝廷的“大司马”,地位尊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3:14
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孔雀象征着吉祥如意,大象象征五谷丰收,尤其是大象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自古就有养象的历史。元、明时代,傣族人民用象和象牙作为重要贡品。历史上傣族各部落酋长也大量养象,外出游玩要乘坐配有银鞍的大象。
明清时期,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和云南边疆的傣族土司等经常向中国皇帝贡象。大象千里迢迢来到昆明,从西门或南门进了城,要领到位于东城根脚大德山麓报国寺前(今经贸宾馆附近)的象房去住,就会经过位于当时昆明城中心的这条街。据说清代某年缅甸贡象,大象行至此街中段劝学巷的岔口处,忽然跪下,很久才起来。后人为了纪念此事,遂在象下跪之处用石块镶嵌了一个象头的形象,象眼街也就此得名。这个象头约莫三尺见方,用浅红、淡黑和灰白色的三种石块镶成,大额头,大耳朵,长鼻子,小眼睛,很是传神可爱。大象在昆明象房住上几天,休整休整,就重新起身,出大东门(在今青年路小花园)到北京去了。明末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贵州盘江东面驿道上的一座道观休息时,就遇到两大两小共四头进京的大象也经过这里。休息饮水时,驯良的大象会先跪下后足,再跪下前足,方便驱象的“象奴”上下象身。
大象万里迢迢到了北京,北方人少见这种南方的巨兽,往往万人空巷地上街观看。因此北京人也就把象来时必经的一条街叫做“象来街”,与昆明“象眼街”得名的原因异曲同工。大象隶属于内府御马监,由“象房掌房太监”管理。初到北京的象先住“外象房”,算是“候补”;等到补上了“驯象”的缺额,才能升格住进皇城内专设的象房。这种正式驯象的名额一共九头,有雄有雌,每头各住一房。它们冬天烧火炉取暖,夏天到宣武门外的河里去洗澡,和其他*一样“食俸禄”,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驯象的工作主要是摆仪仗。每逢皇帝举行大典,就让大象披上缀满缨络和铃铛的象毯,背上架一个金瓶,一对一对地站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让下跪就下跪,让起立就起立。在皇帝看来,远方进贡来的巨兽这么驯服听话,象征着它原来主人的臣服,自然得意万分了。
云南的少数民族养象驯象役象早有传统。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十月二十六日,唐王朝派来云南册封南诏的特使袁滋到达南诏都城阳苴咩城(旧址在今大理古城)外,南诏王异牟寻出城五里迎接,仪仗队的最前面就是十二头装饰华丽的大象,后面才是骑兵、军乐队、近卫队和步兵。云南傣族地区是大象的原产地,那里的傣族很早就养象用来耕田。明代初年,麓川(在今德宏地区)的傣族土司出行时,象和马把道路都塞满了。象身的鞍辔上饰满了银镜、银钉和铜铃,鞍座上是一把有栏杆的交椅,铺垫着讲究的褥子,上面有锦缎制成的伞盖。土司高高在上地坐在小亭子似的交椅上,既非常舒适,更是威风凛凛。鞍座后面,再坐一个驱象的“象奴”,手执一把长钩指挥,要行要住,或左或右,想快想慢,都用钩子示意;偶然遇到象发了倔脾气,不肯听指挥,就用钩子在象耳朵上钩一钩,据说象的耳朵最娇嫩,被钩疼痛,只得听话。傣族的“象奴”从前又被叫做“象蛮子”,平时饲养照料大象,关怀备至,所以大象只听从他们的指挥。傣族有文身的习俗,“象奴”的双腿都刺满了青色的花纹,故称“青腿象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给云南的*下命令,提到需要驯象若干头,就特别注明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青腿象奴”。傣族还用象来作战。明初洪武年间,麓川土司进犯定边(在今大理州南涧县),军中就有一百多头战象。这些战象身披铠甲,背上有一个设有防护栏的“战楼”,两旁挂有许多竹筒,中间装满了短*,傣族战士坐在战楼中,从竹筒里拔出短*来击刺战斗。战象怒吼着向敌阵冲锋,对于从未见过这种巨兽的内地士兵确实是很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