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名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4 13:4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7:42
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分用义异;合用义同名字,但含有敬意。
名讳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许这名讳的最初本意是尊重长者、老者和贤者,但后来的历史却因为这名讳的习惯给改变了不少。
首先因为名讳而改变历史的,就是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史记》。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大量史实,「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他首先就因为回避父亲的名字,而改变了别人的名字。因为其父叫司马谈,所以我们在长长的《史记》中找不到一个“谈”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就把他改成了“赵通”。当然还有别的字,为了避秦庄襄王子楚之名讳,将“楚”改成了“荆”,汉武帝名彻,司马迁《史记》中就将“蒯彻”改为“蒯通”;汉文帝名恒,《史记》就改“恒山”为“常山”。 同样的,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字,所以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泰”字。改称郭泰为郭太,郑泰为郑太。用现代的习惯来看,他是把别人都改变性别,做人家的“太太”了。还有汉高祖叫刘邦,《汉书》为避其讳,于是把其他的“邦”都改成了“国”。他们这一改不要紧,我们这些后代认真读史书的人,却不是成了误读吗? 名讳之风到了唐代更盛,如唐高祖名渊,所以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里改针灸穴位“太渊”为“太泉”;唐高宗名治,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六《鉴药》就改“治身”为“理身”。不但字须改,甚至连偏旁也要避讳,唐太宗名世民,除了“世”改为“代”,从“世”之字亦改为从“曳”,所以《太素》里的注文“飧泄”改作了“飧洩”。柳宗元《捕蛇者说》将“民风”改写为“人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7:43
现在对名讳没那么讲究,直接在名字后面加上先生或老师就行.当然如果是德高望重且年纪较大,可加上公字,即XXX公.如果那位老师有字(不是名,是字),就要用字,古人对尊长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字.当然也可以用那位老师的号或职位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