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5 03:5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8:56
他们说的可真有意思!不懂就不要瞎说。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时多方面的原因,*和军事还有农业上都有关系,首先秦国600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变法,最重要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他所推行的法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可以说是后期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的雏形,秦国在农业上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灵渠,郑国渠灌溉了秦国的农业,使得秦国能够有足够的军粮,再和赵国的长平大战中,秦国之所以能够大胜赵国,除了白起的出色指挥还有赵国统帅赵括的*外,最重要的就是秦国有源源不断的军粮供应秦国的军队能够一直和赵国打了三年的持久仗!其次,商鞅在全国实行军功爵制度,只要在战场上斩杀敌军就能够升爵,得到*的补贴,免于劳役。在这种刺激之下,秦国的军队成了一群“虎狼之师”,《史记》曾描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秦国的士兵赤裸上身,腋下夹着敌军的人头,右挥着长剑追赶着其他溃散的敌兵。在军事上,就是你所关心的武器上,秦国也是领先于六国,当时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炼铁技术,其他六国的武器全部装备了铁质武器,但是,当时的技术差,铁的硬度还不够,战场上和秦国的士兵打起来,手中铁器就被折断了,而秦国把当时的铁质工具用于农业,在武器上采用青铜和锡的一定比例来制造,这样的武器不光硬度要好,而且可以加长,这使得秦国在兵团作战中占得优势。在将领上,秦国出现了白起和王翦这样的盖世奇才,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一共杀了敌军120万,而白起一个人就杀了90万,所以世称“人屠”,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在灭六国过程中一共灭掉了五个国家。西汉的大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中说道“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说的是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六代秦国国君个个英明神武,而其他六国的国君或多或少的犯错,这样此消彼长,秦国统一六国成了大势所趋,水到渠成!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8:56
在中国的功史长河中,春秋时代占用了近300年的时间,诸侯并起,群雄纷争。到战国时代又占用了200多年的时间,七国逐鹿天下。500多年间,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最终由秦国统一天下,开创后世中国的新局面。但是,群雄列国之间,秦国只是一个偏居西部的小国,文化不发达,物产不丰富,人口也不算众多,为何秦国能成就大业?又为何在实现统一后,二世而亡,不过几十年,便江山易手?古往今来,无数学者对秦之兴亡宏论不绝,各抒高议。我也斗胆发一点私议,添些许谈资。 周代是一个世袭贵族为主的封建社会,春秋战国500年间,可以说是平民社会崛起,与世袭贵族抗争,最终形成一个新局面的过程。从思想学术上说,周代思想学术都统于王室。起于春秋,盛于战国的诸子百家,便是学术思想从官方走入民间的过程。民间学人因旧封建制度崩溃而思想活跃,在探寻新的社会制度过程中,自成一体,分别求显于世,试图得到强大*势力的支持,实现治理社会的理想。而在各种新兴*力量纷纷崛起的大形势下,*势力一般都在竞争的情势下,重视功利性较强的某家之言,成就霸业,甚而以图天下。因此,诸子百家的思想差不多是在动荡的社会局面下,寻找各自社会实践的土壤,以实际效果检验每一种思想的具体功效。这一局面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偏居西方的秦国,比较远离齐鲁之地的道德教化主张,而亲近晋楚之地更为功利的学术流派。其中,尤以法家学说被秦国重视,并且发扬光大到极致。比较而言,道德教化的方式,见效较慢,适合于安定的社会。而以法治国的方式,容易立竿见影,收到当时之效。尤其当社会目标明确之时,法律围绕总体目标而制定,一切社会力量都经由法律制度而调动起来,为总体目标而运作。这一点,秦国比其他六国要更加充分,最终形成秦国以弱胜强的结果。 商鞅变法是秦国走向强大的转折点。商鞅变法有几项主要内容,试简单论之。秦朝统一中国后,采取郡县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举,这项*的来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首先在秦国实行县制,县制的目的就是用**选派的*,代替世袭贵族对各个地方进行管理。它能保证*政令的畅通,避免了世袭贵族的各自为阵,为己私而违抗*。事实上,商鞅在秦国所施行的县制,也不是他的首创。早在晋献公时,县制就开始出现。差不多时间前后,楚国也开始出现县制。但是,晋楚行县制与秦国有较大不同。晋国是因为在国内消灭敌对贵族后,对于原贵族所拥有的土地,不再设置新的贵族,而采取指派*的方式。楚国是因为吞并周边小国,原小国贵族尽废,楚国对此也不再设新贵族,而指派*管理。因此,晋楚较早实行的县制,没有彻底改变世袭贵族的根本,只在国内局部实行。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县制,*政令的贯彻实施,自然比其他各国要高效得多。 因此,商鞅变法的另一条重要内容,就显得非常突出,废世袭贵族。贵族也必须依照法律,建功立业才行,而不能只靠贵族的出生,享受世袭贵族的好处。但是,这项制度也并非商鞅首创。商鞅的法治思想,受魏国李悝的影响很大。李悝总结各国法律,著有“法经”六篇,商鞅入秦,便带着李悝的著作。其中有些内容,例如废除世袭贵族,已经有李悝曾经实行过。在楚国的吴起,其思想理论也部分受之于李悝,与商鞅的观念相似。但是,商鞅在秦国实施废除世袭贵族,比他们更加彻底。李悝未能施展抱负,吴起被杀而改革终止。商鞅在秦国虽也因为贵族残余的反抗而被杀,但是,商鞅死后,其变法的成果继续行之有效。 此外,商鞅变法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也是借鉴东方国家已经实行的制度,其更早的源头,甚至可追溯至管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遍倾向:周朝建立的封建制度造成一系列的弊端,周天子式微后,各崛起的诸侯,都是寻求*、经济、社会制度改革的结果。而各国改革的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孔子盛赞管仲,说明孔子并非因循守旧。不同的是,东方诸国旧势力、旧观念比较根深蒂固,对封建制度的改革往往不能彻底。而秦国原先文化就比较落后,旧势力、旧观念的束缚相对较少,使得对封建制度的改革更为彻底。 常有言论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历史变化,此话错了。准确地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是废除封建制度,向平民社会过渡的过程。到秦始皇扫灭六国时,统一的平民社会正式形成,虽后来还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和补充,但是,中国历史上这一普遍持久的平民社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制度的一大贡献,绝不同于教科书上的所谓“封建制度”。简单举例来说,英国王室1000多年,贵族统治延续至今,形同鸡肋。而在这1000多年中,中国出现了多少平民帝王,布衣卿相?这个平民社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商鞅变法对于封建制度一个最彻底的改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中国平民社会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而且,在此后的历史中,中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避免金钱力量对这一原则的伤害。时下常有观点说,中国没有法治,法律意识欠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在农业社会中,出现于秦国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几乎被每个中国人熟知。所谓中国人法律意识欠缺,不过是社会环境从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原有的法律意识与现代工业社会、城市生活不相配合而已。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先变成平民化色彩最浓厚的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坚持不封诸侯,就是一个例证。加之沿袭西部居民的剽悍习性,成为军国化最为彻底的国家。 现代社会中,军国主义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游牧时代,军国主义是非常普遍的常态。封建制度使得军人成为特权阶层,这种状态在欧洲中世纪始终在实行。而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转变中,就破除了军人特权阶层,在列国竞争的局势下,各国几乎都成为全民皆兵的军国社会。由于秦国法治最为详细,最为严厉,使得它的军国化效率更高,社会组织化程度更高,连农织都被纳入军国化的轨道。秦国实现统一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等,都是它高度社会组织性的延续。普通人按军功授爵的制度,配之以废除贵族世袭,充分体现了平民化社会人人都有机会的特点。同样应该看到,在完成了统一后,秦汉政权便有意识地消除这种军国化的影响,此为后话。 人们常说白起军队杀死几十万赵军的残忍,其实,这个历史事件的另一种解读,其原因并不全在残忍,而在于秦国按军功授爵的法律制度。此外,连坐法也同样。秦国连坐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社会的经济成本,国家政令从*贯彻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基层人员,如果全靠行政*,对于秦国来说,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这种严密系统,另一方面要借助大批的官僚,消耗很多社会财富。因此,秦国的做法是,靠各地方自治,自觉执行*的*。连坐法则是对违背*政令的威严惩罚,目的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以至于秦国人每天出门之前,家人都要叮嘱:不要触犯法律。由此也可看出单纯依靠法治的威严,忽视道德自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问题。它势必造成严刑峻法,人们失去自由。在特殊时期有效,长此以往,百姓便不堪其苦。秦国兴于法治,亡于法治,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秦国由于较为彻底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完全依靠法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效率的平民社会,其社会行政管理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其组织化程度之高,列国无出其右。从而使得秦国的农织生产、器物制造、税赋军事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源源不绝的潜力。郑国渠、都江堰之类的大型工程对于秦国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可以看出秦国注重实际功利的特点。因此,教化不及的一个西部小国,最终能够实现中国统一,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但是,上述原因还不是秦国实现统一大业的全部,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以至于重视到严重偏颇的地步,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3c2f90100o0zj.html]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8:57
秦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请参看秦统一中国之战。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集权制国家——秦朝。 社会经济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葬仪 秦国国君陵园在雍城陵区发现13座,芷阳陵区发现4座,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已发掘到近千座,国君称王前使用“中”字形诸侯级墓制,称王后使用“亚”字形王级墓制,广泛使用人殉,殉葬物品丰富,规模宏大。 军事 秦*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统一时机的成熟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其次,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华夏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逐渐融合。 第三,各国人民都要求统一。农民是统一最热诚的支持者,因为封建割据以及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以打破*工商业发展的各国关卡。地主阶级更要求统一,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后,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大吃小,强吞弱,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局势,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转载: http://ke.baidu.com/view/113333.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8:57
我相信如果大家对春秋战国的历史特别了解的话,那大家肯定会知道商鞅变法这么一件事情,其实秦国的强大,主要就是靠商鞅变法给他们带来的一个法治的效果,人人都是以无法可依按照法律去做事情。的确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效果实在是太强悍了,他让很多的秦国人开始慢慢的变得喜欢争战,然后希望在每次征伐当中能够建功立业,只要这样的话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后就有一个这样的词语随之而来,那就是虎狼之师。每个人都想在沙场上面建功立业,最终给他们带来的就是战斗力急剧的上升,所以最终秦国也由此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为什么秦国能够统一全国就是因为商鞅变法给他们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我相信秦国是不可能走出那种贫穷的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