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4 19: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16:09
小题1: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 小题2:以遍游江宁各地(1分)写出“江宁奇胜”之多(1分),为后文写“扫叶楼”更胜一筹作铺垫衬托(1分)。 小题3:C 小题4:远观 俯瞰 小题5:本文的认识:奇境即在半里外。(1分)王安石重在“贵远”, 管同重在“贵近”。(1分)王安石强调要“志、力、物”三者结合,才能至远。(1分),而管同针对人们轻“易”重“难”的心理,指出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在眼前得之容易的事物中,也有着使人赏心悦目的内在价值,只要具慧眼,就能发现。(1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前文内容,与“思舍是而他游”一句照应的句子。“思舍是而他游”一句的意思是“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作者放弃的原因是因为他自认为已经尽览江宁美景,所以应选的语句是“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翻译并理解这句话所写内容,这句话写出“江宁奇胜”之多,自己遍游江宁各地;后文写“扫叶楼”更有想象不到的奇景,这句话为后文做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前文内容,前文中写“扫叶楼”奇景之多,作者认为其它的地方不能超过这里。“虽”表假设,即使。“乡”通“向”,先前。“加”,超过。 小题4: 试题分析:联系文本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先写“扫叶楼”的位置以及景观,然后写“及其上登”,俯视“扫叶楼”之美景;所以观察顺序是先远观,后俯瞰。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文中最后一段,要分清王安石与管同二人认识的不同。王安石重在“贵远”, 管同重在“贵近”;王安石强调要“志、力、物”三者结合,才能至远。而管同针对人们轻“易”重“难”的心理,指出行事不应该好高骛远。 附【参考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