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来记录幼儿的活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5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2 12:30
对于教师常常提出的观察、记录什么这一具体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教师要观察、记录的不是所有幼儿的所有情况,而是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是那种随意一瞥获得的幼儿行为,而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中的、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行为;不是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生理或物理动作,比如吞咽、伸伸手指,而是经过有机体的认知处理的行为,存在于丰富多彩、组成形式又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
而体现出发展的观察记录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因记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记录的目地是说明、展示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进步时,教师可通过有规律、有间隔、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歌曲、文字、网络图、图画、建筑等作品,加上教师、幼儿的叙述,让人看到幼儿的学习经验与经历。可以说,记录也是了解幼儿学习经历的窗口。
小明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过去他对搭建活动一直不感兴趣,但这次对搭积木比赛很感兴趣,花了好几天时间建了一座教堂,完成后,他说:“这是我做的最好的东西了”。教师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因此在日志上记下了小明的自我评价,同时又做了一个纸条,还给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养他对建构三维物体的兴趣,并将这些记录进小明的成长记录袋和发展检查表。教师觉得,这次搭建活动对小明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幼儿个体的记录形成了一扇窗户,教师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幼儿的进步,并与家长等分享。同样,通过记录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儿群体的行为、作品,也可以提高对幼儿认识的准确性。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图书馆角色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详细叙述、对幼儿的工作作品的记录,让别人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
最初,我(指教师)发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幼儿缺乏基本的关于图书馆借还书的规则,图书馆游戏中出现了借书不还、归还的书被破坏的现象。于是,我决定让幼儿先查阅资料,掌握图书馆规则后再继续游戏。当幼儿掌握基本规则后,角色活动重新开始,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幼儿为了确保规则被了解,要向每一个来借书人讲解一遍规则。这样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作为工作人员的幼儿也感到枯燥疲劳,怎么办?我没有立即干预, 第二天发现图书馆门口多了一幅幼儿的作品(如图)。幼儿告诉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图书馆规则,将规则画在纸上,并请家长帮忙写上字。
规则①说明每个人一次只许借一本书,每本书可以借三天;
规则②说明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每天的借书情况做记录,规则③说明要爱护所借的图书,不允许在借的书上乱写乱画,不允许在借的书上折角。他们将画贴在图书馆门口,用来提醒每一个前来借书的幼儿。随后的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几乎全部能按图书馆规则借换书,工作人员也作了整齐的借还*录。
如果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在幼儿的学习经历中教师的作用,并要对教师的角色加以评价、改进,那可以通过记录下同事的建议、家长的反馈、幼儿对教师的评价等,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本身来实现。可以说,记录也是教师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们在反复观看录像记录时,十分感慨地说,这段纪录不仅让她们清晰地看到了发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开始修正原来所持的幼儿学习观,她们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潜能超出了她们原来的估计,一个2岁多的孩子也会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时,她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对于幼儿来说,很多有意义的学习就直接发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记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关注孩子,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孩子,为教师更好地给予孩子以适合其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育回应提供依据。而记录下讨论的过程,并在事后讨论这一记录,也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丽莲·凯兹认为,记录可以“把幼儿在教室里的经历变成可以看见和可以理解的东西”。观察和记录,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和发展,更有益于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建构知识的方式,促进教师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前面三个案例分别采取了实地观察通常的结果呈现方式——“样本记录”和“情境记录”。样本记录主要记录被观察对象从早到晚的环境和各种生活行为。这类记录中,主体保持不变,主体所在的环境发生变化。一般,对个案的观察都采取这种方式呈现。而情境记录是对被观察对象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全部时间内的行为和背景的记录,即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各个主体。
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常常受自身兴趣、重视程度的影响,有所预期地观察,有所选择地记录,记录的内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结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况;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凭着第一印象对孩子进行猜测、判断。这些抛开环境的观察、记录,可靠性极有可能受到影响。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指出,与熟悉幼儿的个性相比,个体的行为与情境不可分割,观察幼儿所处的环境能更好地解释幼儿当时的行为。在大多数时间内,环境对大部分个体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个体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在任何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整体的环境,较少受个体自身的影响。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中有着较为相似的行为。所以,教师在观察时,看行为,更要看环境。
科学地观察、记录幼儿,是每位幼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的基本功。幼儿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弱化上述影响因素,以正确的幼儿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用记录揭示幼儿的成长,打开了解幼儿、了解自己的一扇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2 13:48
《如何观察记录才有效》学习心得
----学习蔡伟忠《如何观察记录才有效》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如何观察记录才有效》了解到观察记录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蔡伟忠老师说,他认为对幼儿园老师来说有以下三种方法就已经足够了:
1. 实时观察记录法。
2. 量表式的观察记录法。
3. 作品记录观察法。
学习后也了解到了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学习了对我日后的工作也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不管是对刚出来实习的新老师还是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旧老师都是非常的有用,我们学习了就应该把他很好的运用上,还记得上学时老师说的一句话:学习了的知识内容不运用就等于白学!所以既然我们有机会学习到了就一定要很好的把他运用。
蔡伟忠老师还提出在观察记录时有什么要注意?在什么环境做观察记录最合适?老师进行观察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观察时候要尽量避免让孩子知道被观察,孩子是很敏感的,当孩子知道自己受到注意,他的行为就不一定是真实的,不具备代表性了。因为当孩子知道有大人在观察他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揣摩并迎合大人的期待行为,所以老师在观察时候尽量避免让孩子知道被观察。可以坐在远一点的距离,视线范围里有好几名孩子。有时候孩子也会过去问老师在干什么,特别当老师要拍照片时,老师可以回答孩子在为他们所有人写东西;
2. 做实时观察记录时候,心理要不带想法,要实事实记,因为这些资料必须客观真实,它们往往是要用作分析的重要资料,例如今天老师记录了“孩子A被孩子B用图书打了”,两天后老师记录“孩子A用图书打了孩子C”,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就能够看到了。要是老师带了看法,例如“孩子A打人不对的,行为要改正”,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分析的客观性;
3. 每一次观察时要专注单一对象,不然你会无所适从的;
4. 利用照相机记录不可保留的作品,例如建构区的作品;
冼建宜 202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