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腊八粥没有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3:5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8:46
谁说没有啊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各式腊八粥成品(20张)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 典故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典故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8:47
有:苏州西园罗汉堂,迎门有一尊手执红布袋、挺着大肚皮、笑咪咪的和尚塑像,人称他是“弥勒笑佛”,也有人叫俚“布袋和尚”。相传“腊八粥”就是由他创始的。
据说很久以前,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来了个挂单和尚,名叫阿二。俚是从天台山国庆寺来的,年纪已经四十出头,腰圆臂粗,五短身材,身背一只红布做的乾坤袋。对当家师傅说:“小僧种田出身,不论何种粗活,都能应付,请当家师傅作主。”老当家看俚身坯结实,出言吐语忠厚老实,心想斋堂正缺人手,何不派俚去做杂务呢?于是阿二和尚便做了一名“伙头僧”。
阿二每天起早摸黑,挑水、淘米、汏莱、烧火,忙得团团转,一有空闲,还要到蔬菜园里除草浇水。阿二有个好习惯,每次烧火辰光,眼睛总是盯在稻柴上,只要发现稻穗头,都一粒粒拾起来,剥去谷壳,然后放在乾坤袋里;汏过碗盏淘过米,勿肯立即拿水倒脱,先要淀一淀,慢慢地倒脱污水,把剩下的饭粒捞出来,摊在芦席上晒干,然后放在乾坤袋里;在地头上拾到一粒豆、一棵菜,也总是烘烘烤烤,统统放到乾坤袋里。这样日复一日,经过三年辰光,收集的五花八门的食物,少说也有两石半。
这年阴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日脚。管钱粮的和尚也上大殿念佛去了,一时糊里糊涂,竟忘记开仓取米粮。呒不米粮哪能烧饭?阿二急得勿得了。阿二前思后想,想到了身边的乾坤袋,俚心里暗暗思忖:把三年里积剩下来的勿勿少少食物,一齐倒入锅内烧,不就解了这个无米作炊的燃眉之急吗?
“笃——笃——笃——”开饭的“云板”敲响哉。五六百个和尚列队进入斋堂,心里都在想:“今朝是佛主得道之日,定有一餐丰盛的素斋好吃。”可是走进斋堂一看:“啥个物事呀!粥勿像粥,饭勿像饭,菜勿像菜!……”上口一吃,味道倒蛮好,特别开胃,个个争先盛添,恨不得连洗锅水都喝下去哉。寺里老当家也觉得蹊跷,问阿二这是啥东西?阿二就原原本本告诉了老当家。老当家听后双掌合十说:“善哉!善哉!惜衣有衣,惜食有食,阿二积福,功德无量,真是可敬可佩可贺!”在场的和尚听了,一致公认阿二和尚烧的饭是“皆大欢喜”。众和尚商定,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都要烧这种粥吃,以此纪念阿二和尚的惜食行为。这种粥后来连老百姓也烧来吃了,取名“腊八粥”。由此形成了苏州人有在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8:47
历史上的今天-永久的腊八的来历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到了。在中国民间的节日中,腊八节虽不及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那样热闹隆重,但由于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还是颇有影响的。 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6 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在菩提树下静思7日7夜,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腊月)初八,遂以“腊八”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女献乳糜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便从寺院扩展到民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这一天各寺院都要作浴佛会,还要煮七实五味粥供佛并赠施主。是日民间各家亦将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明朝时,皇帝在这一天要向文武百官赏赐宫内煮的腊八粥,其用料自然十分讲究。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为盛行,不仅家家煮腊八粥,而且有钱人家还用果料做成各色禽虫来装点粥面,相互赠送。清朝惯例,自乾隆年间开始,皇帝赐给文武百官的腊八粥,都是在雍和宫煮成的。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约二米,深一米半的大铜锅,是专所以粥料特别精美,还要添放奶油,羊肉丁等;第四、五锅是送给百官及众喇嘛吃的。第六锅是施舍给老百姓的,质量自然就差多了。据说这口熬粥的大铜锅现在还保存在雍和宫前院的西鼓楼旁,也可以算是一件文物了。 每逢腊八节,民间除煮腊八粥外,还有泡腊八蒜,酿腊八酒等习俗。腊八蒜是将蒜头去皮后泡在米醋内,月余后蒜呈浅绿色,味道鲜美,说是食后可驱疾病,避瘟邪。腊八酒,是腊八节用糯米酿制的酒,越年后酒呈暗红色,晶莹透亮,点滴成丝,酒味浓郁,饮后唇齿留香。可惜这种民间酿制的酒,一般数量不多,仅供家用,市场上很难买到。
腊八的来历(2) 腊的本义指干肉,读作(xi 一声),也是另一种读作(la 四声)的字的简化字,本义指一种祭礼的名称,开始于春秋时期。秦代以后均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于是称十二月为腊月。汉代以后又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腊祭,遂又称此日为腊日,后来固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叫腊八。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这媳妇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去世时,教育他们要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听父母的话。这样坐吃山空,没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锅里没米,灶下无柴,腊八两口儿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在这寒冬腊月,他们后悔没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腊八的来历(3) 腊八,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人们喝了腊八粥以后暖和和地 很自然地意识到“过年”就在眼前了。腊八是春节的序幕,元宵则是它的尾声。 腊八节日,在南北朝以前不一定准在十二月初八。东汉时,“腊日”节是冬至后的 第三个“戌”日,而这一天不一定准在腊月初人“腊日”节固定在腊月初八,是从南北 朝开始的。 古代过“腊日”节的主要行事(典礼、仪式)是打鬼。古人把打鬼的仪式叫做“傩 ”。这个字,据徐锴《说文系传》说是“见鬼惊词”。在举行打鬼仪式的时候,大家一 面拿着打鬼的东西打鬼,一面喊“傩、傩”! 古人为什么要打鬼呢?大概古人以为一切灾难、贫困、疾病、不幸的遭遇,都是由 于鬼在作祟,只要把鬼驱逐跑了,就可以安享太平,人寿年丰了。含有这种目的的打鬼 仪式,顶晚顶晚从商朝就已经有了。我们在甲骨文中确实找到了打鬼仪式的记载,不过 不叫做“傩”,而叫做“究”。春秋时代,孔子就曾经参与这种典礼。《论语》说:“ 乡人傩,于朝服而立于昨(东阶)。” 古代宫廷打鬼仪式,在腊日一大早进行,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张衡所作的 《东京赋》里,曾对东汉时代宫廷打鬼仪式——大傩,有着很翔实的描述。而民间的大 傩,亦十分热闹,越到后来,娱乐成份越浓厚。 腊八节的中心内容是打鬼,腊八粥自然也与打鬼有关。原来,古代“腊日”大傩时 ,是要用豆打鬼的。《礼纬》及《汉旧仪》说:“以桃弧(桃核)、苇矢(苇子杆儿作 的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冬 至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攘疫(即打鬼)。”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喝红小豆粥可以避鬼。古人在“腊日”一面用豆 打鬼,一面喝豆粥防疫,这就是喝腊八粥的来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8:48
如果是奥比岛的话,就不知道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8:48
是不是你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