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8:09
一、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
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
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
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其它景点还有保叔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
二、好传说
西湖: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上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琢磨了很多年成了明珠,但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娘娘将把宝珠抢走
玉龙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便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凡间变成了西湖,玉龙金凤也随之下凡了,化成玉龙山(玉皇山)和凤凰山,守护着西湖;
白蛇传:西湖中还流传着许仙和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让西湖远近闻名。
雷峰塔:在某种意义上,它名播万里正是因为压着白娘子。当《白蛇传》中出现了雷峰塔后,一个悲怆的结局无可挽回地出现了。
西湖三奇:孤山不孤:皇帝在西湖游玩时住在这座山,便为它取名为孤山,可是孤山并不孤独,它四周有山水的陪伴,却又被称为“孤山”,所以被誉为是“西湖三绝”之一
断桥不断:每至冬日下雪时,断桥上残留着积雪,远远望去就仿佛断了一般,人们便称那是“断桥”;长桥不长: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桥上送别,依依不舍,来回送了十八次,一条本来50多米的桥两人走了一天所以称之为“长桥”。
扩展资料: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8:09
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境内,为西湖风景名胜区周围的十处建于南宋至清的特色景区,包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景点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西湖上,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则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西湖十景系列景观涉及了春夏秋冬、晨晌昏夜、晴雾风雪、花鸟虫鱼等关于季节、时节、气象、动植物的景观特色,以及堤、岛、桥、亭、台、楼、阁、园林、宅院、寺塔等较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并各有侧重地表现出或生动、或静谧、或隐逸、闲逸、冷寂、禅境等审美意境。西湖十景是在南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成熟期和鼎盛期创造的较重要的景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画、景在审美和哲学层面上的有机结合、达到统一的重大特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苏堤春晓: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 西距湖西岸约500米, 范围约9.66公顷。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 ,北宋文人苏轼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湖泥堆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有六桥,自南向北依次命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6] 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因此,在苏堤上具备较为完整的视域范围,是观赏全湖景观的较佳地带。苏堤自北宋始建,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相间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春季拂晓是欣赏“苏堤春晓”的较佳时间。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称。据记载,宋代洪春桥畔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清代,酒坊关闭,康熙游湖时将“曲”字改成为“曲”,易“荷风”为“风荷”。
平湖秋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龙王祠,清康熙年间定名平湖秋月。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题名“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景观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钦定西湖十景时 “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
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端。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十年(1921年)断桥被重建,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三十年1941年断桥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双峰插云: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之西南、西北。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5千米。南高峰临近湖,峰高257米。北高峰海拔314米,是灵隐寺的坐山。双峰插云本是湖中遥望之景,清初为了立碑才移到陆上去的。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西湖南北高峰在唐宋时各有塔一座,在春、秋晴朗之日远望两峰,可见遥相对峙的双塔巍然耸立。每当云雾弥漫,塔尖于云中时隐时显。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南北分别毗邻小南湖和西里湖,是一座占地20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存有御碑、御碑亭、鱼池及假山等遗址。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时,内侍官卢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康熙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为占地17公顷的大型公园。南宋时为帝王御花园,称聚景园,清代恢复柳浪闻莺旧景。全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三面云山一面水的观景佳地。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较早的景目。早在北宋末期,画家张择端就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像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954年),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寺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雷峰夕照:白娘子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吴越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而建,为藏经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
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范围约7.67公顷,是杭州西湖较具标志性的景观。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